第二节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一、文化事业建设(一)组建文化机构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虽然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是发动群众、建*建*、土地改革和征兵支前、推翻蒋家王朝,但是各级**组织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宣传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特别是中央分局等重要机关到赤峰,郭小川、周立波、谢文清、安波、骆文等一些从延安来的著名学者、文化工作者来到赤峰,即是赤峰市委书记危拱之在延安时也曾抓过文艺宣传工作,他们把延安的新文化、新思想、好传统带给了赤峰。年5月18日《民声报》载:赤峰召开文艺座谈会并选出文联筹委;11月本市建联会召开文艺座谈会,到会除本市各机关学校团体代表外,尚有胜利剧社第一工作队的同志,会上展开率直的民主讨论,对文艺面向工农兵问题,在认识上获得了一致。最后为推动赤峰今后文艺工作,决定成立赤峰市文联,并选出筹备委员谢文清、鲁荻、*一涛、王天云、刘天、毛永、丁武、哈斯、叶育生、李卉等10人。筹委会于14日下午召开第一次会议,在会议上除讨论进行筹备事宜外,并选出谢文清、叶育生、*一涛为常委。年底,为了加强城市文化活动,及统一领导宣传工作,市委宣传部联合各文教机关团体成立了宣传委员会,并于12月15日召开了首次会议。还抓了普通教育群众识字工作,成立了民教馆。当时的民教馆近似现在的文化馆。主要开展黑板报、画报宣传工作和组织图书、报纸阅览、游艺和群众识字活动。年,赤峰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28个街有24个街成立了小学,学生总数达多。8月,*府为解决流落赤峰难民的生活问题,组织了难民生产委员会,还成立了难民子弟学校,使一般难民的子弟得到学习教育的机会。他们的衣、食、住及学费均由*府统一负担。当时赤峰唯一的剧院庆华剧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排演了《逼上梁山》。在排演过程中,对台词、内容、化妆、表演等方面都进行改革创新。演出的《逼上梁山》受到各界的欢迎,省文联授予奖金10万元(省钞)。剧院在演出《逼上梁山》获得成功后,总结经验,又赶排了《三打祝家庄》。年8月,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决定,在赤峰成立冀察热辽联合大学。这是一所抗大式的大学,也是热河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冀察热辽联合大学下设行*学院、蒙古自治学院和鲁迅文艺学院,由赵毅敏任校长,徐懋庸任副校长,杜星垣任教育长。冀察热辽行*学院是由建国学院改建而来的。早在年日本投降后,热河只有一些小学和相当于中学的所谓“国高”,热河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由于受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和愚民*策的影响,解放后仍表现苦闷、彷徨、不得出路。为了把这些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队伍中来,并给他们以求学、转变思想的机会,在承德创办了冀热辽建国学院,由凌莎负责,招收学员五六百人,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的领导同志胡锡奎、赵毅敏等都亲自到学院讲课。年7月,建国学院撤离承德辗转搬到赤峰,并与赤峰中学、赤峰师范和承德文工团合并为新的建国学院,由徐懋庸任院长。凌莎任教育长。尔后又随中央分局转移到林西。年6月再迁回赤峰后改为行*学院,为热河培养了一批行*管理干部。内蒙古自治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蒙古族干部的学校。年3月1日成立于赤峰,由云泽(乌兰夫)兼任校长、齐永存担任教育长,设*事、行*、中学三部,有学生多人。大多为伪满时蒙族中学的学生、伪满的下级蒙族职员和蒙汉联*第4师的中下级*官。学习内容以革命的启蒙教育为主,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共产*的民族*策等。年10月以后转移林东并与从张家口撤出来的内蒙古**学院合并。这期间正是与国民*斗争的最艰苦阶段,蒙自学院的干部学员,组成3个武装工作队,分别到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一带农村打游击。后来,这部分学员陆续分配工作,成为热河蒙族干部的中坚。鲁迅文艺学院的前身是胜利剧社,年8月,冀热辽部队进入承德后,第13*分区宣传队与承德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共同组成胜利剧社,初期只有30多人,社址设在原承德国民会馆。同年10月,由延安等地赴东北开辟新区工作的大批干部受阻于承德,延安鲁艺的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安波、骆文、李劫夫、莎莱、海默、周立波等10多人,被赵毅敏挽留于承德,壮大了胜利剧社的阵容。由安波任社长,骆文、李劫夫任副社长,下设戏剧部、音乐部和创作部,全社人员发展到50多人。胜利剧社成立后,配合当时形势,先后自编自演了《三江好》、《一双鞋》、《我认识了八路*》和反映清算复仇斗争的《李振锋回家》等小剧目,还排演了骆文创作的戏剧《红*让我们翻了身》、《放下你的鞭子》。为配合反对干部入城后滋生的享乐思想,排练并演出了大型历史剧《李自成》,承德市副市长史立德等领导干部也登台演出,引起了很大反响。胜利剧社还演出了大型歌剧《白毛女》、《*河大合唱》等剧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年7月,由安波提议,以原冀察热辽*区文工团为基础创办鲁迅文艺学院,由赵毅敏兼任院长,安波任秘书长(后任院长)。下设文学系,由骆文负责;戏剧系,由杜印负责;音乐系,由程云、莎莱负责;美术系,由高庄负责。并附设文工团、群艺社、少艺班和短训班,后来又开办了蒙艺班。先后共招收学员余人,培养了一大批蒙汉族文艺骨干。冀察热辽联合大学从成立到撤销,仅3年多的时间,就为冀察热辽地区培养了多名各方面的骨干人才。特别是当时在国统区北平、天津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的余名大专学生来到解放区后,大部投入到“联大”学习和锻炼。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置身于民主自由的新天地里,他们饱受饥饿和迫害的心情为之一扫,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等各项革命事业之中。年11月,冀察热辽联合大学由赤峰地区迁往锦州。北平解放后,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校部和行*学院、教育学院(锦州解放后成立)全部迁往北平,归第4野战*指挥,招收平津大中专学生,加以训练,组成第4野战*南下工作团第3团,开赴南方,投入新的斗争。鲁迅文艺学院则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就分别建立8个文工团,分赴全国各地。安波率一文工团赴沈阳,建立沈阳文联文工团,即后来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骆文、程云率一文工团南下天津,又转移武汉,组建成后来的武汉歌舞剧院。严肃率一文工团留承德,即后来的承德文工团。一个文工团跟随东北野战*第8纵队南下,后来成为解放*战士文工团。这样,冀察热辽鲁艺之花,开遍了全国各地。
在赤峰还创办了大型*论性文艺刊物《热潮》,传播了马列主义知识和中国共产*的主张,是热河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大型刊物。由于战争的原因,《热潮》只出了三期,以后改为由《冀热辽日报》出《热潮》专页。年6月,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又创刊了《群众文艺》,发表了一些好的戏剧、小说等。创作了一批有响影的戏剧和歌曲。如反映战斗生活的《立功归队》,受到冀察热辽*区的通令嘉奖;由骆文和张帆(即海默)作词作曲的反映节约渡荒的歌剧《米》,受到广泛好评;由安波谱写的《热河解放了》、《三头*牛一匹马》、李劫夫谱写的《忘不了》、莎莱谱写的《纺棉花》等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在这个时期里,由于赤峰曾驻有许多重要***机关,冀热辽文工团一团、二团,内蒙文工团等文艺团体活动在赤峰及附近的乡、村,演出了《白毛女》、《放下你的鞭子》、《兵》、《反“翻把”斗争》等许多新剧目。还有各个院校的建立、报社驻在、戏剧改革……都给赤峰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起到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影响,形成赤峰地区历史文化积淀中积极而又重要的成份。(二)六家*报在赤峰解放战争期间,冀察热辽边区地委以上的报纸共9家,曾经办在现今赤峰市范围内的有6家:《冀热辽日报》(后称《群众日报》)、《大众报》、《民生报》、《群声报》、《热中报》、《牧农报》。除《大众报》外,这些报社又都设有新华社的分社或支社。只有十几个旗县的地区办有这么多家地级以上报纸,当年在全国解放区独一无二,于今也罕见。1、民生报是赤峰出现的第一家*报。六家*报《民生报》年9月11日创刊锦州,是辽西地委机关报。后来经过北票撤至赤峰,年3月19日作为热中地委机关报复刊。那时,在赤峰的*调三人小组中的国民*代表谷礼汉少校正通过他们的传播工具抵毁我方,《民生报》复刊后,即据实揭露国民*挑起内战,假谈真打的行为。《民生报》在赤峰时,4开4版铅印,初为三日刊后为隔日。每期最高发行量份。热辽区*委成立后为区*委机关报。社长何畏(何伟),副社长周立波(《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还给赤峰*调三人小组担任翻译,全社80多人。报社记者安若是同乌兰夫坐一个车来赤峰的。她到报社后,报社就把采写乌兰夫的任务交给了她。为了工作方便,社长破例给她印制了记者证。这大概是赤峰地区共产*有史以来第一份记者证。社址在四道街原来的都旅馆。年10月8日撤往林西,年元旦汇入《冀热辽日报》。2、冀热辽日报年2月创刊承德市,10月撤至林西。4开4版,铅印日发,发行1万份左右,是冀热辽中央分局机关报。改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机关报时称《群众日报》。年7月至年5月曾出4开4版,该报为当年解放区仅有的几家大报之一。社长李锐和主要领导人*钢、廖经天等来自延安《解放日报》编辑部,经理樊允行、应坚,厂长吴克真和后期社长朱九思(前期为副社长)、副总编辑郭小川(诗人)等也都来自延安。所以该报继承和发扬延安办报传统,成为冀察热辽边区各报学习的榜样。许多知名人士曾为该报撰稿,如李六如、成仿吾、徐懋庸、安波、马洪、骆文、海默等。社址先在林西十字街西北角,年6月赤峰再次解放后迁入三道街杨子彬大院,同年10月因鼠疫封锁随分局迁建西县忙牛营子村,翌年7月又随分局迁至宁城县高家杖子村。这家报社的设备经过艰苦努力到忙牛营子村时,按当时条件已较为齐全。印刷机有16开2台、8开4台,手摇铸宇机3台,并有制纸型版设备。以自制和改制为主的器材装备4个电台,电讯收发直达陕北新华社,并可拦收国民*中央社电讯,得以加强国际国内时事的报道,有时还发表国际评论。该报主力于年12月南下,留下部分人员办热河省委的《群众日报》。群众日报社社长李锐3、群声报为热辽地委机关报,年11月4日创刊于敖汉旗哈力海吐村。头六期是地委抽出的文秘干部办的,后《冀热辽日报》特派记者鲁蛮任社长,派张欣、张雨林、周恒充实编辑部,还派出一批电务人员并带去电台。该报处于接敌区,战事频仍,又由于有受过高等*事教育的编辑和特约*事记者,以*事报道见长。全社50多人,8开2版3日刊,初是油印却常套红色,后用铅印。发行份。在敖汉旗办报期间,吸收一些敖汉文化青年,使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有:高恒,后任河北省*府副秘书长、河北省*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朱成,后任中国农民报副总编。4、热中报为热中地委机关报,年12月16日创刊于宁城县境内。由于地方上急需报纸,也是由地委干部先办了第一期。社长廖经天,编辑兼记者武迎山、张式*,电台负责人杨述林等都是《冀热辽日报》派去的,加上地委配备的干部和警卫人员,全社只10人左右。处于游击环境,无固定社址,该报同志说“我们的社址在马背上”,印刷器材和电台驮在马背上在山沟里转来转去,有时一张报得转几个地方才印完。所以,刊期也不定,约为5日刊,油印8开2版或3版不定。该报在有限的版面上善于组织专题报道,如立功运动、八里罕蒋灾等。发行多份,年6月《群众日报》迁至赤峰市内出版,《热中报》遂停刊,人员回群众日报社。5、牧农报为昭马达盟委机关报,年1月10日创刊于林东。盟委从各方面选调文化青年到报社工作。首先把他们派到林西《群众日报》社去学习采编文稿、排版、印刷等业务。这支队伍是速成的,从组织起来,到第一张报纸出版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群众日报社领导为支持办好《牧农报》,从报社选派了采编、电讯等骨干人员充实《牧农报》。初为油印不定期,8月中旬改成日刊,5月改为铅印,8开2版或4版,同年秋并出蒙文版。办在民族地区的这家报社工作人员也是多民族的,蒙古族、朝鲜族和汉族各占近1/3,还有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初期社里开会时也有两名翻译转译。该报还办有口头广播自荐文工团,多方面发挥宣传机构的作用。发行0份。社长初为方驰辛,后为王学仁。年停刊后人员多转入《内蒙古日报》(东部版)。后来这些人成了《内蒙古日报》、《林海报》等报的骨干力量。6、大众报是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办给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年7月7日创刊宁城县高家杖子村。初为周刊,同年9月1日起为5日刊,4开4版,用较大的老五号字行文,从内容到形式颇受群众欢迎。在全边区报纸中发行量最高,1.2万份。该报和《群众日报》共用一个社址,人员也多是从群众日报抽出的,电讯和印刷设备也是群众日报的。社长由《群众日报》社长朱九思兼,副社长高文晋。该报年初汇入热河省省委《群众日报》。
冀热辽中央分局关于加强新闻工作的决定要求“检查自己对‘全*办报’的思想认识如何,必须把贯彻这种思想看成是自己*性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分局书记程子华从承德撤往赤峰途中忙于指挥战争,也还要过问报社印刷设备的转移隐蔽和出版新闻电讯简报的情况。分局宣传部长赵毅敏多次到报社,解决办报方针和人员思想问题。从分局做起,各级*委普遍重视自己的机关报。昭乌达盟委筹办《牧农报》时,办公费用正困难,还是拿块银元去给报社购置设备。热辽地委书记陈文彪亲自为报社物色*事通讯员。副书记李东冶带兵打仗时缴获一部电台,他锁在柜子里留给报社。《民声报》在赤峰时,正值我方代表同国民*代表谈判,*策分寸成为敏感的问题,热中地委和热辽区*委宣传部长李德仲、李乐光常去报社帮助安排报道。领导干部带头写稿并发动群众写稿是当年全*办报的一个关键点。分局和省委曾经提出数量要求,规定领导干部写稿的任务。年11月9日,《群众日报》曾公布一批基干通讯员名单,37人中有31人是区以上领导干部,如马洪、张树德、孟希同、赵文敏等。领导干部写稿当年已蔚成风气,以昭乌达盟为例,经常为报纸撰稿的有盟长陈耳东,盟委副书记石汝麟,林西县委宣传部长王旭,阿旗旗委组织部长宋玉岗,宣传部长叶侠,左旗旗长苏雷,副旗长马耀光,克旗旗委书记崔泽霖,右旗副旗长雷代夫,宣传部长安静,盟公安处长徐子干,盟联社副主任孟庆生等。根据分局的指示,各旗、县委还设置专职的通讯干事,分局要求把通讯工作视为日常工作,“汇报工作与布置工作同时检查与布置通讯工作”。
注意倾听群众对报纸的意见也是当年全*办报的重要方法。这6家报纸,都曾刊登启事征求读者的意见。《大众报》创刊前,还请基层干部和农民座谈。请农民审稿,把一些稿件先读给农民听,让农民提意见,这在当时传为佳话。读者的重要意见,报纸以《来函照登》的形式发表,《群众日报》登过《个别突出的例子不一定是典型》《纠正报喜不报忧的作风》等。由于读者群众的关怀和监督,报纸虽然也在*策上犯过错误,如“老牛赶山”、“填穷坑”、“打乱评分”等,但都得以及时纠正。六家*报影印件六家*报尽心竭力地坚持*性,做*的喉舌;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通俗化,尽可能让群众喜闻乐见。是*群间有力的桥梁纽带。上述三点并非轻而易举,报纸工作人员要有相应的思想作风。这方面老同志们谈得较多的是三点:一是站稳立场。那时讲“做*的得心应手的喉舌耳目”;“做人民的孝顺儿女”。二是结合业务实践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较普遍地做法是根据学习心得检查每期出版的报纸,在编辑部内大家评议,通称“评报”并做阶段总结。三是调查研究,努力接近实际。《热中报》社长、《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廖经天谈冬季生产报道时说:“如果深入报一个好的运销小组,最好亲自参加进去,和组员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个时期,在路上走和在炕上睡觉时拉唠当中,一喜一笑之间,常能够发现我们平常想不到的问题或经验……”这是当年提倡的采访作风。曾任中俄翻译、赤峰中学教导主任、*事记者谢文清从建西牤牛营子出发采访隆化战役时,为了抓拍战斗实况,曾冒着雨点般的子弹爬到前沿阵地,他身旁的一位副师长就是当场牺牲的。老谢写出了真实的报告《鲜红的帅旗插遍苔山顶上》。六家报社同赤峰人民最大的联系是报道。就服务对象——读者说,《热中报》和《牧农报》就在赤峰范围之内,《民声报》以赤峰为主兼顾辽西和热东,《群声报》面向热辽也包括赤峰市的敖汉旗,同赤峰人民的关联是显见的。《群众日报》、《大众报》面向冀察热辽全边区,即两个区*委和五个地委领导的广大地区,这两家报社立足赤峰,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