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人最爱读书?几年前,打开中文互联网,你能听到种种关于“以色列人一年读书64本”的传说:
把搜索语言换成英文,你就进入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前三是印度、泰国和中国。神秘的东方力量,激励着不务正业欧美小青年努力上进。
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人到底读了多少书?中国人读书,真的落后于全世界吗?
中国人,其实很爱读书
根据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年,平均每个中国成年人读了7本书以上[1]。而在美国,人均阅读量是12本,而英国人均在10本左右[2][3]。
忽略不同调查方式带来的偏差,虽然中国人均阅读的数量低于英美,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并不输给发达国家。
调查显示,中国人均阅读纸质书的时间接近20分钟[1],已经超过了美国人均的16分钟[4]。
年07月12日,广东东莞,一位拉货师傅正在三轮车上读书
德国著名市场研究公司GfK一项基于17个国家的报告显示,中国36%的受访网民几乎每天都会读书,这个比重是受访国家中最高的,领先于西班牙和英国[5]。
七成的中国受访者每周都会翻开书本,这一比例也名列受访国家第一,甩开第二名俄罗斯10多个百分点[5]。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阅读时长主要靠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带动[4];而在中国,年轻人却逐渐爱上读书。
年09月07日,广东广州。时至深夜,仍有不少市民走进书店阅读、工作,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第十七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的人均阅读量超过10本,比成年人更高[1]。
据相关电商统计,年,中国新增阅读人口接近万,主力就来自90后和00后[6]。
总体上看,读书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了。
十年前,中国成年人的综合阅读率才刚过七成,有一半的人不会读纸质书[7]。
到年,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上升到六成,有超过80%的中国人会通过电子、纸质等各种媒介阅读,这个比例已经超过美国[1][2]。
反观英格兰,虽然人均阅读量更大,但是16到24岁的年轻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根本不会在闲暇时翻开书[8]。
上世纪六十年代,伦敦市民在地铁上阅读。对于老一辈英国人来说,阅读纸质报纸和书籍是一种习惯
年的新冠疫情,也让世界上多了一批读书的人。不少原先迷恋追剧、综艺、短视频的人,也在封锁期间重新翻开了书本。
在图书市场不断收缩的英国,年的图书销量超过万,这是年来的首次[9]。
在中国,据拼多多发布的阅读报告,年度,消费者在拼多多上的图书订单量增速超过%[13];
拼多多阅读报告
北京市西城区的调查显示,年2月到4月疫情封锁期间,北京居民家庭阅读量显著提升;阅读量6本以上的家庭近两成,比年多了一倍[10]。
医院看《*治秩序的起源》的年轻人,并不是个例。据Kindle的阅读报告,超过七成的读者表示,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量有所增加[11]。
线上、线下多个平台上,加缪的《鼠疫》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都冲进了畅销榜单[12]。
年11月4日,法国巴黎,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在莎士比亚书店工作
爱看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疫情之后,这一趋势便更加明显。
纸质书,不仅是情怀
爱看书的中国人,更喜欢哪种书?
根据拼多多的平台数据,学习教辅、工具百科、科学技术和小说文学,是最受欢迎的四大门类;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科学技术类图书,销售额几乎是去年同期的四倍之多[13]。
“多多读书月”活动期间,平台的畅销TOP10中,《霍乱时期的爱情》《罗生门》《浮生六记》《平凡的世界》《解忧杂货店》等小说类占据主流,同时也不乏《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优质非虚构作品,以及《时间简史》这样的科普类[13]。
可以发现,买书的中国人,不仅是为了日常的闲暇娱乐,也在努力提升自我、扩宽知识面。
地铁和公交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看小说的上班族。但数据告诉我们,一般的中国读者,还是更喜欢传统的纸质书。
年3月24日,山东科技大学,一位大学生在墨水河畔读书
年,中国人均纸质阅读量接近5本,而电子书还不到3本,比前一年有所下降[1]。
电子书和纸质书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虽然电子书有着诸多优势,但科学技术尚未令其完成对纸质书的全面超越。
多项基于大量数据的汇总研究显示,数字化的冲击下,纸质书依然保持着自身的优势。
比如对于浅显的故事类文本,电子书和纸质书表现并无差别,但是对于论述性文章,纸质阅读的效果明显好于电子书[14]。
马里兰大学的一份汇总研究也显示,当文献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印刷品是比电子阅读更好的选择。某些情况下,即使读者在电脑或平板上读得更快,他们对内容的认知也停留在浅层[15]。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里,有拿着纸质书籍或是平板的阅读者
这也和大多数人的生活体验相符。
你或许会在地铁上拿着手机刷完《霸道王爷爱上我》,精致一些的选择可能是《快乐王子》,但即便是哲学专业的博士,也不会在手机上苦读《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定法学的关系》。
有西班牙学者汇总了基于十几万人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当读者需要在固定时间内快速掌握文献内容,纸质阅读的优势更加突出[16]。读纸质文献时,人们也更容易记住具体细节[14]。
这也解释了当代大学生期末突击中的复古情怀:宿舍走廊上那些通宵学习思修和毛概的年轻人,通常选择把知识点打印在A4纸上,而不是拿着平板。
年7月1日,河南郑州,高校迎来期末考试周,学生纷纷拿着书本复习
有趣的是,在电子阅读时,读者更容易对自己的理解程度过于自信,从而高估自己对文本的把握。
如果你换了各种姿势却还是读不懂《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试试在平板上阅读——虽然大概率依然读不懂,但你说不定会觉得自己懂了。
从行业来说,电子书的生产和销售也尚未形成传统出版那样的完整链条。
一份对业内人士的采访显示,如今的电子书平台通常以低廉的打包价购买版权。和传统出版的版税不同,出版商将版权打包售出,所得的收入几乎没有一分钱能到作者手中[17]。
从目前来看,这并不利于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或许在将来,电子书行业能够走向成熟,技术的进步也能弥补电子阅读的种种不足。只是,在那个未来降临之前,纸质阅读依然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摄入信息的途径。
我们需要买书自由
对许多人来说,纸质书意味着更好的阅读体验,但与此同时,纸质阅读也越来越奢侈。
大城市寸土寸金的房价,年轻人一年三迁的流动式生活,固然成为了买书的一大阻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书越来越贵了。
年4月9日,上海,某文艺咖啡书店。在一线城市,要想拥有一间这样的书房,无疑是奢侈的事情
以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为例,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平装版定价14元,年涨到28元,尚在正常范围内。
只是在那之后,这本小说便更多以精装的形式出现。年,精装版《无名的裘德》定价约40元,而今年三月,另一家出版社再出的精装版,定价已经涨到94元[18]。
老版书买不到,新版又只有昂贵的精装。这样的价格面前,本来愿意购买纸质书的人,也往往只能含泪选择盗版PDF,而不是购入新书,为作者和书商贡献一份奶茶钱。
当下的时代,书籍是最不能成为奢侈品的消费。图书市场的“下沉”,对于弥补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多多阅读报告》,年,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订单量和交易额同比增长都超过了%。收货地址为乡村中小学的图书订单和交易额,也都翻了一倍多[13]。
年3月,甘肃天水,晨读的孩子们。在乡村的中小学,有许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来自农村地区的订单中,《电工手册》《蔬菜种植宝典》《养羊新技术》《汽车维修入门》《高效养猪技术》等书籍成为了热门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