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小学课本里的这首北朝民歌,让每个人从小就对大草原心生向往。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把他们如天地般的豪迈与洒脱,融进了他们的动人歌舞里。
3月4日,在魔都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外,两个空降的蒙古包、一个射箭的靶场、几只小羊,还有一位熬制蒙古奶茶的老奶奶,营造出一派浓郁的草原风情。《宝贝爱中华》首场演出——蒙古族专场在此上演,来自呼和浩特的国家级剧院——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带来经典的蒙古族歌舞。
还没有机会去大草原的你,赶快跟随晨报小记者的镜头去看看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记《宝贝爱中华》蒙古族专场
晨报小记者林天睿
(向阳小学二年级)
蒙古奶茶是咸的?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呢?蒙古族舞蹈到底有多奔放?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妈妈一起去《宝贝爱中华》蒙古族专场活动探了个究竟。
我们早早地赶到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剧场外热闹极了!首先,我被三只羊咩咩所吸引。它们从内蒙古远道而来,毛色雪白的,亮亮的,在羊圈里追逐嬉戏。它们一会儿互相摩擦身体,一会儿“交头接耳”,突然,一只羊抬起前脚,后脚站立,嘴角还露着微笑,姿势非常威风,另一只羊也跟着站了起来,人们纷纷鼓掌。
羊圈旁边,是蒙古包。蒙古包圆圆的,像馒头一样,门很矮,妈妈走进去的时候都要弯一下腰。据说,蒙古包这个名字从清朝就开始使用。它被称为“移动的房子”,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当他们的牛羊吃完一片区域的草之后,他们就要跟着牛羊一起迁移。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拆装容易,只需两峰骆驼就能搬运,两三小时就能盖起来。
我很喜欢吃奶制品,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品尝蒙古族的奶茶和奶酪。蒙古族的奶茶可不像我们在上海喝的那样甜,它是咸的,用砖茶煮成,加入牛奶和盐巴。这种奶茶解渴,补充营养,据说还能解酒。我最喜欢蒙古族的奶酪了,奶味十足,硬硬的,有点咸中带甜,可以和意大利帕玛森干酪相媲美。
我们有幸在剧场里碰到了著名舞蹈家*豆豆和他的女儿豆芽。豆芽指着我的红马甲问:“你为什么要穿这个衣服呢?”我很自豪地回答:“我是新闻晨报小记者。”*豆豆老师又解释道:“姐姐是晨报小记者,专门来采访写报道的,很厉害的哦。”
作为《宝贝爱中华》的艺术总监,*豆豆老师还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在他的指导下,全场观众跟着节奏,一起抖肩、走马步,发出阵阵笑声。他说:“蒙古族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舞者的上身如雄鹰,下身如骏马”。整场演出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带来,很多节目都获得过国内外大奖。大姐姐们的舞姿优美,柔中带刚;大哥哥们扬起马鞭,热情豪放。之后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他们从12岁就开始艰苦的专业训练了。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地去到大草原,看看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的观察很细致,从小羊的姿态,到蒙古包的特点,再到奶茶和奶酪的味道,向我们呈现了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巧遇*豆豆老师的一段,体现了小记者敢于上前采访的胆量。如果能抓住机会问一两个问题,那就更棒了!
在介绍*豆豆老师的主持风格时,原文中这样写道:“他的主持可生动了,逗得我们小朋友发出阵阵笑声。”那是怎样的“生动”呢?老师把这一句修改为:“在他的指导下,全场观众跟着节奏,一起抖肩、走马步,发出阵阵笑声!”好的文章,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增强画面感。
不仅仅只有马头琴
——《宝贝爱中华》蒙古族专场演出小记
晨报小记者戴莜然
(盛大花园小学四年级)
仰望苍穹,蓝天白云;俯视大地,绿草肥羊。洁白的蒙古包点缀其间,高傲的马头琴倚在岁月的长河里,等待知音弹奏起千年的雄浑。不远处的靶场,人们拉开架势,来一场射箭比赛。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就身处美丽的大草原。事实上,这是《宝贝爱中华》蒙古族专场演出外场给你带来的美好遐想。为了营造一个逼真的演出环境,主办方特地将原汁原味的蒙古包和正宗的蒙古羊空运至现场,为的就是让小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欣赏优美雄壮的蒙古族舞蹈的同时,领略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此次蒙古族专场演出,由著名舞蹈家*豆豆先生担任艺术总监,荟萃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各类优秀歌舞,其中不乏曾获国家级金奖的作品。
特别是舞蹈《盅碗筷》,将雄健有力的筷子舞和细腻柔美的盅碗舞结合,既有女舞者的婀娜多姿,又有男舞者的阳刚之气。该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群舞组金奖。
随着悠扬的乐曲,舞蹈演员从幕后款款而来。女舞者身穿红色传统民族长裙,袖口和裙摆绣着蓝色的花边,腰间扎着镶金丝的腰带,头饰更是华丽,穿有玛瑙、翡翠等宝石珠的链坠光彩夺目。男舞者则身着蓝色服饰,色彩对比强烈的红和蓝交织在一起,美不胜收。
舞蹈演员双手托着茶碗,就像蒙古包里的主人盛情邀请远方来的客人喝茶歇息。一举手一投足,将蒙古族好客的豪爽展现给现场的观众。舞蹈演员的一抖、一踢、一收,乃至每个旋转、每个跳跃都是那样令人陶醉。更奇妙的是,演员把壶和碗顶在头上,做着各种旋转和跳跃的舞蹈动作,但头上的壶和碗就像长了根似的,纹丝不动。
短短五六分钟的群舞《盅碗筷》,很好地诠释了蒙古族舞蹈的情态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后,我们小记者采访了几位蒙古族演员,我们最好奇的是,为何他们头上的茶碗能够纹丝不动,难道她们的头是平的,难道碗底粘着胶布?几位演员回答说:“我们的头和大家一样,壶和平常用的也一样,没什么机关,只不过从小开始练习,练得多了,就掌握了平衡的技巧。”
他们还拿来演出的茶碗让我们试一试。我尝试着把茶碗顶在头顶上,大气不敢出,走了几步便不稳了,更别谈加上舞蹈动作了。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记者点评:
文章的开头动了脑筋,不是“时间、地点、人物”的常规套路,而是描写了一个遐想的场景,很有带入感。老师在第二段做了些修改,目的是让描述更加准确。
一场精彩的演出,小记者重点介绍了舞蹈《盅碗筷》。蒙古族的歌舞都来自他们的生活场景,舞者的道具就是生活中所用的盅、碗、筷,很有意思。
顶碗是小记者们最好奇的技艺,通过采访和互动,小记者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小秘密”。
一场通感的艺术课堂
晨报小记者贺斌洲口述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一年级)
上周末,妈妈又带我参加了盼望已久的新闻晨报小记者活动,为了这次不用坐飞机的艺术之旅,《宝贝爱中华》内蒙古专场演出真是把草原风情搬到了儿童艺术剧场,精彩极了!
晨报学记团的老师很早就发来了各种精彩的活动预告,我被香香的奶茶吸引,也带着各种问题,早早来到了剧场。
剧场的外围,我体验了蒙古包的感觉,了解了马背上的民族的居住特点,还见到了草原小羊羔。最开心的是玩射箭,暑假的时候我看过几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哥哥们就是在草原上摔跤、骑马、射箭,真是爽快啊!
剧场的内部有蒙古服饰、器具的展览,最开心的当然是观看蒙古奶茶的制作过程啦,只见蒙古族老奶奶放入炒米、奶皮等佐料,慢慢搅拌,香气顿时飘散出来。喝到嘴巴里,奶茶居然是咸的!
这种惊奇还没消失,我们就进场观看演出了。主持人是*豆豆老师和她的女儿“豆芽”。小时候妈妈带我看过*豆豆老师的舞蹈表演,都是他个人的舞蹈,这次他是这场演出的艺术总监,我欣赏到了好多得过金奖的歌曲和舞蹈。妈妈喜欢深情的那首歌,我喜欢酷酷的摔跤舞!
这样的演出太棒了,有美味,有生活场景的体验,有歌有舞,怎么形容呢?妈妈说,这是一场通感的艺术课堂。我还要参加这样的小记者活动!
记者点评:
在孩子还不会写很多字的时候,家长不妨用口述实录的方式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位小记者说得特别好,都是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还有和妈妈的交流。
蒙古族奶茶为什么是咸的
晨报小记者熊方雅婷
(上外*浦外国语小学一年级)
今天我到“大鲸鱼”剧场,采访了那里的蒙古族手工艺人。我询问制作奶茶的老奶奶:“为什么蒙古族的奶茶是咸的?”她说:“蒙古族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还有盐巴熬制而成的,而且一定要加盐巴哦,味道才够好。”哦,我终于知道蒙古奶茶味道特别的原因啦!
记者点评:
用通顺的文句,说明清楚了一个问题,很好!
周末和蒙古族有约
晨报小记者陆宸轩
(洋泾实验小学三年级)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内蒙古旅游,在草原牧区的蒙古包里生活的一整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一次,听说儿童艺术剧场的《宝贝爱中华》把我国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歌舞带来“大鲸鱼”,而且第一个邀请到的就是来自呼和浩特的国家级剧院——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我很期待。
星期六一早,还没进“大鲸鱼”,我就被眼前一大一小两顶蒙古包吸引住了,这些“会移动的房子”和我在内蒙古旅游时住过的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小了许多,听说是从内蒙古运过来的呢!还有一个羊圈,里面有三只小羊羔,十分可爱。
一走进大厅,耳边传来马头琴的琴声,还有一位蒙古族老奶奶现场制作草原上的奶茶。我吃到了浓郁的奶酪,看到了蒙古族华丽的服饰,还穿上蒙古族儿童的服装拍照留念,好开心。
演出开场了,上海的舞蹈艺术家*豆豆和蒙古族主持人分别用汉语和蒙古语向大家问好。听他们介绍,剧团之前还登上过中央电视台、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豆豆提醒我们,可以特别留意蒙古族舞者的手和脚的动作,手部动作大都伸展开来,好似草原上雄鹰展翅,而脚下步伐快速而敏捷,就像草原上骏马奔腾。这么有趣!那我一定要好好留意。
在《盅碗筷》、《乳飘香》等舞蹈中,我看到“软手”、“抖肩”、“碎步”等特色动作;而《博克雄风》、《鄂尔多斯舞》中,男性舞者的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真有马儿奔腾的感觉。
整场演出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最古老、神秘的艺术形式——呼麦,又称喉音唱法,一个歌手可以同时用喉部发出两个声部的嘹亮声音,太神奇了!
华丽的民族服装、地道的民族乐器、专业的舞蹈和演唱,组成了这场原汁原味的蒙古风情表演。我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期待6月的第二期啦!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参与集体采访,但自己和妈妈去看了演出后,不忘把当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平时勤练笔,就能越写越好!
宝贝爱中华,期待下次再见!
探访上海邮区中心局,揭开网购背后的物流秘密
垃圾如何发电?小记者探访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年在上赛场,学会超越自我,永不言弃
在上赛场,和万名跑者用奔跑的方式迎接年
这些习作好在哪?让小朋友说自己的话!
课文背不出,妈妈秒变“霸王龙”!孩子们这样写爸妈
探班“大鲸鱼”交响乐团,“你们怎样坚持下来”?探班大鲸鱼《宝贝,来看戏》:淮剧,真美!堆雪人、做灯笼、游四方…小记者们的寒假这样过小记者做公益“手留余香”,学会爱自己爱他人错过家门口的这场高水平乒乓赛?小记者为你精彩回放新开的“医院”怎么样?小记者亲身来体验注:本文内容和视频系晨报学记团原创,图片为现场摄影,盗用必究。主办方保留活动解释权。
责任编辑:陈莹执行编辑:崔翼琴联系邮箱:shanghaisheng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