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爱看舞蹈,但不知舞蹈是怎么编排出来的,旋转跳跃、表情达意的背后是怎么的创作历程,这本《舞蹈创作心理学》可谓是进入神秘舞蹈世界的通幽曲径,在此一窥舞台中的美好。
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
舞蹈思维
舞蹈题材
舞蹈结构
舞蹈语言
舞蹈表演
舞蹈欣赏
每一章又分为若干小节,分类叙述,非常详尽。
比如在第一章中,解析舞蹈思维的基本特征。对“特点”“主要特征”“基本特征”三个不同量级的概念进行了区分:
“特点”指事物的局部特点,往往直观、感性、形象。比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特点,可以指音乐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指它舞蹈方面或服装方面的特点。
“主要特征”一般是指事物的整体。谈一个事物的主要特征,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性成分,又往往具有理性归纳。
“主要特征”在量度上少于“特点”,在“质级”上比“特点”的包容量要大。比如谈芭蕾这个舞种,就不能用“特点”的概念,而要用“主要特征”这个概念了。
比如:“芭蕾,是西方的古典舞,是以足尖直立为主要特征的。”那么,无论是《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等,每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动作特点等尽管不同,但它们都具有芭蕾这个舞种的主要特征——足尖。这样,在“质级”上,“特点”和“主要特征”就有了区别
“基本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指构成这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当我们说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时,我们会说:“舞蹈,以人体为工具,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材料,以音乐为伴侣,以服(装)、化(妆)、光(灯光)、道(具)为辅助手段的一门综合艺术。”
这种说法之所以是理性的、抽象的、科学的,是因为这个基本特征概括了芭蕾、中国舞、民间舞、西方现代舞等所有舞种的特点或主要特征之后的归纳概括与抽象。
开篇就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解释专业的评价用语,以此打开舞蹈世界的大门。
作为舞蹈爱好者,我对第三章非常感兴趣,从舞蹈欣赏的层面理解乐章式、篇章式、心理线结构、时空交错结构,这些表述对于普通观众欣赏舞蹈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比如说到乐章式结构,舞剧《阿Q》,原作给人最深的印象不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人物性格的典型深刻。创作心态是从内容出发,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而做的选择,这个朴素的想法,在舞剧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芭蕾舞剧《阿Q》的结构,以“块状”的结构思维为阿Q这个人物设计了四个乐章,从几个侧面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四个乐章既可独立成章,又可集中表现一个主题:
第一乐章是“阿Q的谐曲”以“老子输给儿子”的形象为第一乐章的结束句,暗示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的悲剧因素;
第二乐章是“阿Q的圆舞曲”,表现阿Q需要爱情,在向吴妈求爱后遭到赵老太爷的痛打,以不规则的圆舞曲预示阿Q命运中悲剧色彩的发展;
第三乐章是“阿Q的进行曲”,表现阿Q以他想象中的革命方式释放他性格中要求变革的狂热;
第四乐章是“阿Q的送葬曲”,表现阿Q被枪决前,签字画押时,认真地用手描画Q字的圆形,是他悲剧命运的结局。同时又完成阿Q形象的塑造。
《阿Q》的编创者们既为阿Q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找到了一个能够从各方面揭示他性格特征的结构样式,又为阿Q编创出将他性格特征外化为直接可视的语言形象。
我非常喜爱本文对于心理线结构的描述,这种类型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线为结构的依据,着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历程。
这种结构样式的舞台效果,更多地是让观众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同人物一起去感受、去思考客观刺激的主观反应。
由于心理线结构的作品,不受外部情节的左右,不追求情节线索的清晰性与连贯性,故而常常运用“停留”与“跳跃”的手法。
“停留”,不是停滞,而是深入的开掘,在某种微妙的情感纠葛上充分表现。
“跳跃”,不是空缺,而是“省略”。省略情节的描述。“情节点”是指给观众理解人物心理活动的“路标”,而不是细致的路线引导。留给观众参与想象、参与贯穿、参与创作的空间。
从舞蹈艺术长于抒发、拙于叙事的本性而言,这种心理线结构的样式更适合舞蹈对文学名著或戏剧、影视名著的改编。
比如舞剧《蘩漪》,以蘩漪的视点为基准表现周朴园、周萍、四凤、鲁妈几个人物。比如,有一段舞是周朴园、周萍两个形象在同一舞台调度、同一舞台方位上反复出现,在他们反复出现中穿插蘩漪的独舞。观众用蘩漪的眼睛,看到周家父子两代,对蘩漪的凌辱与欺骗。
幕启时,一张黑网下罩着剧中五个人物,黑网吊升起来,又像浮在五个人物头上的一团乌云,空间景象令人窒息,这是蘩漪的主观感受,也是观众的视觉感受。
再如,周萍同四凤的双人舞时,蘩漪冷眼旁观,似乎经历过的一切又重现眼前,但如今的蘩漪眼中的周萍已不再是暗中情人,而是一个被冷静的眼光审视的对象了。
类似舞段的安排,类似场面的设计,均是通过蘩漪的主观视角展开的,蘩漪的心路轨迹便是剧本结构的依据。
其它章节都用详实的表述让读者走进舞蹈世界,感受舞台背后创作的科学依据和艺术探索,实在是一本了解舞蹈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