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这个伟大的朝代,不仅开放包容,还有这独特的魅力,便是唐诗,但唐诗背后的书法更是唐朝文明的一个新的闪光点。唐楷更是中国书法文化造诣的巅峰,成了中国楷书文化初期的开端,同时继承高潮部分。就拿熟知的书法名家来看,例如唐初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以及后期的柳公权、颜真卿等人。这些大家皆是唐朝的一代名家,这是为何?诗歌对于书画的影响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部分?
唐书法名家齐聚,唐楷盛行
那些名家齐聚?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极为昌盛、群星灿烂的时代,书法艺术在此时得到了巨大发展,诞生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书法家。
首先最有地位的楷书,当属唐名家的欧阳询,欧阳之字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唐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由此可见,唐楷中鼎神巅峰,当属欧阳询的代表之作《九成宫礼泉铭》此书文笔秀美,此书堪称唐楷之代表。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其次被称为一代大家的便是柳公权。此人的书法以楷书著称,据说早年初学王羲之,此后观看唐朝初的历代名家,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经过多年的苦学,溶汇新意,渐渐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随后自称一派,柳公权的书法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此后的柳公权的书法更是声名远扬,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等,堪称惊世骇俗,足以媲美历朝大家。
唐代书法诗歌对其影响之大
诗歌与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不同文化形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华夏的命脉,可以说自诗歌诞生之日起,千百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就渐渐的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了中华文化互为依附,相辅相成,成了中国的文笔精髓。诗以书为内涵,书为基底,书以诗为外观,诗书结合,相伴而行,相互依附,成了相得益彰的文化美谈。
欧阳询唐朝的诗歌文明当属我国的第一国粹精华,而书法的本体又是一门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艺术,因此,在中国古代的题诗当属书法为基底。中国历来就有诗书结合的习惯,将自己或他人吟咏的诗篇用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使之读诗看字,自此获得双重享受。这种现象代不乏人,尤其是宋代以后,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就现存的书法中看到,现在所能看到的书法作品中,称为中华的美名。
唐书法自古书写诗词的书作占有很大的比例,许多法帖本身就是书写诗词作品,历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例如蔡襄的《自书诗》、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芾的《苕溪诗》、《蜀素帖》、《拜中岳命作诗帖》、唐寅的《落花诗》、董其昌的《书杜律三首》、王铎的《听颖师琴歌》、《使者》、《神仙曲》、《草书诗卷》等等,不胜枚举。到了近代,书法以诗词作品为书写对象的现象更加普遍,几乎到了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地步,由此可见,诗歌对书法的影响如此之大,成了中国书法文化最大的引擎之一。
唐虞世南盛唐天下,书法文化声名远扬,以书法定制标准
书法是中国古代最基础的技能,但当时的书法不仅是中国文人的工具,而且还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朝堂用人的重要标准,唐太宗李世民朝政上制定政治制度时非常好的利用这一点,因此太宗皇帝非常重视书法,他重新设置了弘文馆,此后让文武百官的子弟们入内学习,命当朝的书法名家虞世南、欧阳询担任了崇文馆的掌院学士,他在科举制度上选用楷书劲优美的人才,这无疑的措施对当时的书法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
书法让中国唐代的书画成为了当时的大成,唐太宗朝的书法理论沿袭六朝的遗风,到武后朝,就涌现了一批书法论著,例如,李嗣真的《书品》、《书后品》,孙过庭的《书谱》等,这些著作虽然继承了前人的理论,但也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在开元、天宝、时代,出现了博学的张怀讙,他的长篇论著是《书断》。唐后期,书论著作很多,出现了大量传授笔法技巧的著作。唐代堪称书法理论的著作很多,但在后半期流行的大都是这类笔法传授或与之近似的著作。在教育上的多重影响,因此中国唐代称为了中国巅峰的书法时代。
唐书法仔细纵观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的又一开始,是一种特色的书法形式。这一时代新的风格形式和唐代开放的文化不可分割,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张旭的狂草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
唐的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堪称一次大复兴,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成了当时的文化的一种鼎盛,真书、草书的影响最远,成了中国为之特殊的一个时代,书法的确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书法(欢迎大家搜索“小贤时间轴”交流历史,弘扬文化,传播正能量
本文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