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7日电(郝芳芳)数字,正在改变着内蒙古人的生活。
数字治理,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城市“数智”水平,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一座会“思考”的城市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市民,手机上下载一个APP“爱青城”,就能很好地解决停车难问题。
打开APP,在停车模块输入目的地,能查询到周边的停车场和空车位,一键导航。在行驶途中,如果停车场车位不足系统会自动提醒和推荐有空车位的停车场。在离开停车场的时候,无需扫码,无感支付。
呼和浩特市“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新华网郝芳芳摄
“爱青城”是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工程之一,目前可提供余类民生事项的查询和办理。内蒙古智慧青城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智慧青城”包括1个城市大脑,感知体系、数据体系、安全体系、“爱青城”APP4个基础支撑,以及若干个智慧应用,这也是内蒙古首个城市级的智能中枢。
除了民生服务,呼和浩特“城市大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表现,也颇有智慧。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管理部门可以调用城管、公安等各部门的摄像头资源,一头多用,通过AI智能算法,24小时无人值守智能上报,实现智治。
针对“城市大脑”的感知体系,呼和浩特市重点建设了桥梁、路灯、井盖、排水等智慧感知终端的试点。以该市建设年代最早的鼓楼立交桥为例,通过安装多种智能检测设备,实现对桥梁是否过载、是否水淹、是否倾斜、是否冰冻24小时的监测感知和高效维护。
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浩雷认为,“城市大脑”很好地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平台多智慧少、数据多共享少、设备多感知少”的问题,实现了聚数、聚智。
“城市大脑”的投用,让呼和浩特变得更“聪明”,实现了一部手机走青城,一部手机管青城。
一张智慧的大“网”
在包头市昆都仑区,一张智慧的大“网”已经铺就,触及城市的各处“神经末梢”。
友谊街道锦绣嘉园社区,经常有老年广场舞队在楼下练习,影响人们休息。有居民通过“智慧昆都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