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空”
“清空”作为词的一种风格,最初由张炎在评价姜夔词时提出。清空,就是一种空旷深远,挺拔超逸,而又韵味深长的艺术境界。
我们不妨先从姜夔的一首词来看: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号角晨鸣,在荒凉寂静的空城中回旋荡漾,随风吹入凄清的垂杨巷陌。作者竭力渲染环境空寂,并使之与寒恻单衣客的心境相契合。又在空寥中点染出“鹅黄嫩绿”的清新春色,并以此为江南旧识,自然暗含了对故人(即合肥城中的二姐妹)的思念。以一“尽”字,烘托出清空而高远的背景。行文又尽力脱出男女缠绵的忧伤情怀,虽惧怕花落春去,却写得清澈淡雅,篇末设想燕子归来寻春,惟见池塘独自苍碧,而鹅黄嫩绿等旧相识,则荡然无存,呼应了前面忧伤的情怀。
如此凄怆悲凉的心境,被作者用“燕燕飞来”三句,写得清淳飘逸,韵味无穷。“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这便是一种淡雅清空的韵致。这种“清空”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家师法造化,得诸心灵的结果。
先谈空。艺术境界的空,体现了造化的生命之道。空本“结体于虚”,而虚又是“气体之超妙”的缘故。浩瀚悠远的天空,本是一种气积。清气上扬,气体超妙,便是天。艺术本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的气积。它同浩渺的天空一样,渊深不尽,包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袁枚认为空是万物的本然状态。他曾引用严冬友的话说,“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大凡诗文的妙处,全在于空,就像一间房子之中,人们能游乐、生息,都是因为空。如果把其中塞满,使之窒息,即使金玉满堂,没有安放人心灵之处,又怎么能见得出富贵之乐呢?如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写残破城市,仅以“芥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摄事物之神理,轻轻一点,便极显扬州古城之空。其感慨尽在虚处,无迹可寻。
艺术境界的空,也得之于主体的心灵。它首先得之于艺术家空明的心境。只有心境空明,才能不滞于物象,不拘于事理,从而充满灵气,富于生机,使得客体物象在与主体相互交融中获得性灵和情趣,显出潇洒的风神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时说:“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以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
毛泽东词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对两位烈士的深沉情感得到了幻化、升华,使之超越现实的生死,英魂遂随柳絮飞上了九重天。诗人的自我情感也在滞重中得以超越。这些词句,都荡开具体实事,只写主体升腾的情感,从而显得空灵;同时,这种境界的空灵,还得之于艺术家精神的淡泊。宁静淡泊,超然物外,自能脱出于尘世的嚣乱;神超形越,来去无碍,便会体现出博大的胸怀,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这样,创造艺术境界时,才能具有清丽的气象,达到明志致远的效果。如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在通篇写景中透露出洒脱自在的情怀,写得极其淡远飘逸。
另外,由艺术家本性的空而获得审美的体悟能力,也是艺术家创造空灵境界的必要条件。如孙麟趾《词径》:“天以空而高,水以空而明,性以空而悟。”如同天空而能高,水空而能明一样,性灵的空,能够用来进行审美的体悟。这种体悟能力,是要在忘我忘物中唤起的,它超出于一般的体悟能力。即《庄子·人间世》所阐述的,要超越于心灵感应,用生命本体的气去体悟。气,便是“空”。一旦气清,便空明而能容纳万物,从而能进行审美的体悟。
再谈清。清与浊相对,本指水的清澈透明,后常用来指自然之清气,禀自然之清气的万物的内在气质,以及高洁爽利的品格。具有“清”的气质的对象,通常禀天之气“清”,故《乐记》说,“清明象天”,如同万里无云的天空,悠远而高渺。具备“清”的特质的对象,自能高远透彻。声音以清而能远扬,酒以清而能醇美,节操也以清而能高洁,具有清丽气质的艺术,也当“清气盘空”,体自然之道。艺术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创作时常常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出自然之清气的物态,如“绝涧孤峰,长松怪石,竹篱茅舍,老鹤疏梅”等,因为其中流荡、贯穿着迥绝尘嚣的清气。
王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其清风明月,正体现了自然之清气。姜夔《暗香》将月色、玉人、梅边吹笛、竹外疏花等景,写得清丽雅洁,且一气贯之,剔透玲珑。同时清景也能使浓郁的情感得以淡化、纯化。
艺术境界的“清”还取决于艺术家的气质和品格。孙麟趾《词径》:“天之气清;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艺术境界的清,首先体现了艺术家气质、禀赋的清。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指的是文之气,它得之于自然之气,也同时禀于艺术家的主观之气,艺术家气清,便可把握自然万物之气清。这势必影响到与艺术家主观心灵交融的对象。禀清气者,多在作品中表现出清秀的山水,高洁的梅柳等。刘熙载说姜夔词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故能清。
同时,清也是艺术家心灵高洁的体现,心灵的纯洁清明,便于把握万物的清明,从而构成艺术作品清明高远的境界。胡应麟说:“清者,超凡绝俗之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王维《青溪》诗:“我心素已淡,清川澹如此。”即在清淡的溪涧中体悟其与恬淡的心境契合之处,这样淡泊的心情与淡泊的青川即已融为一体,显得自然、隽永。周济称姜夔是白石老仙,刘熙载说如果考究他到底像哪个仙,应该说他最接近于“藐姑冰雪”。
这是说他像姑射山上的仙人一样纯洁清灵,能遨游于四海之外。文如其人,这样的人创造出来的作品,怎不清淡、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