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海军山
4月17日,因为“呼市某健身中心突然关门,导致一百多名消费者的健身卡权益受损”,内蒙古晨报记者为此去采访辖区的工商所副所长杨黎军,但这位副所长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言谈间双方言语起冲突,副所长突然怼记者,“你,算个啥?”4月18日,内蒙古晨报报道了此事,在当地造成轰动,上级工商部门连夜紧急调查研究,将这位副所长免职,并要求其深刻反思,同时在行局里开展“四风”等整顿与学习。透过此事,有必要探讨一下被采访单位究竟存在哪些有关传播认识的“盲区”?
事发的工商所一、面对媒休的采访,任何时候都不应情绪失控
4月18日,京城一家媒体有记者联系上了当事人呼市呼伦南路工商所副所长杨黎军,杨黎军表示没有说过上述言论,原先(内蒙古晨报)的报道有误导,“录音当时那个情况下,我是在所里头,工作正忙当中,他给我掐头去尾这么说的,你让我怎么去说”。
“社会与视界”针对杨黎军所说的“掐头去尾”的情况,梳理了一下杨黎军与记者的对话过程。
内蒙古晨报报道的内容大意就是:因为“工商部门处理消费者保护权益”这件事尚未完全了结,杨黎军不愿意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另外局里也有相关规定,接受媒体采访需要经过局里或单位宣传部门的同意。但当时在记者一再要求下,杨黎军失去了耐性,言语或情绪存在失控,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
“社会与视界”认为,不管是什么情况下,公职人员都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说话尺度是起码的,这也是有关“四风”要求的一部分内容。从这个角度上看,杨黎军受到免职处罚似首不算冤。
事件处理结果事件曝光后,在当地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呼市赛罕区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18日晚紧急调查研究,迅速出台了处置措施,免去杨黎军的副所长职务,并且开展“四风”等整顿与学习,可谓应对及时,处置很到位。很好地消除了相关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屡拒记者的采访,其实相当于“砸记者饭碗”
杨黎军作为“处理与调解某健身中心关门事件”的副所长,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在法理上也说得过去,但应该是有礼貌地拒绝才是,这样也不会带来任何不良的后果。而因为其言语失当,致使其被免职,所带来的教训可谓深刻。
杨黎军为什么要拒绝采访呢?“社会与视界”认为,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其原本单位就有专门的采访接待要求,业务部门不直接面对记者,要采访需办一定的手续;二是不太信任记者,担心记者的采访报道“出偏”,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影响与干扰。
但结果证明,杨黎军一味地拒绝记者的采访要求,又不讲究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方式,反而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倒不如大方地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为好。
以“社会与视界”多年媒体的从业经验来看,其实被采访单位与新闻媒体打交道并不难。对媒体记者来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采访与写稿,如果被采访单位貌然拒绝采访,看似省事了,但对记者来说,当天就意味着和“旷工”的性质差不多。如果次次都拒绝跑行业口线记者的采访,实际上与“砸记者的饭碗”差不多。长此以往,媒体与被采访单位的关系必定很难相处。为此整出一些“莫名的冲突”并不意外。
在我国,媒体与大多数被采访的单位本质上都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没有必要因为一点采访的小事,搞得“针尖碰麦芒”,只要相互沟通交流一下都可解决。
被采访单位如果以平常心来对待媒体和记者,就会发现,其实媒体记者是最好说话的一群人;如果有不宜报道的事项,直接与记者沟通并指出,都会得到及时解决。双方沟通得好的话,媒体很多时候都能给被采访单位带来很大的益处和助力。
三、被采访单位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一些窍门
1、被采访单位与跑口线的记者,保持沟通与接洽,相互平等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将能极大地赢得媒体的友谊与谅解。
2、被采访单位的公共新闻信息源(如新闻发布会等)讲究平等共享。最忌讳的是“只叫这家而不叫那家”的小心思做法;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有多一家媒体参与报道,远胜过专门供给某一家媒体,因为每一家媒体的受众群体不一样。
如果有媒体需要独家新闻,大可以为他们提供线索,让各家媒体记者自己主动去挖掘行业内的深度新闻。这样有既利于良性竞争,也能提高行业报道的质量。
3、如果有问题或者有相关的报道忌讳时,及时与媒体记者通气并指出。这样也能减少报道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对于重要的报道,可以向记者提出,发稿前将稿件发过来过目一下,也可以及时把控报道的失误。
如果被采访单位明了以上的一些与媒体打交道的简单原则,相信相处起来大家都会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