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望远镜,康建华从裤兜里掏出了手机,熟练地从上面找到每一头牛的原产地,展示给记者,“现在养牛都是数字化,我也紧跟时代潮流。”康建华难掩自豪。
距他不远处,是他家占地面积约亩的牧场。
“我家已连续两代放牧,牧人家里都有牛羊,只要勤劳,日子肯定不会差。”康建华家里的桌子上,摆放着炒米、奶茶,还有自家大棚里种的小甜瓜。
迈入电气化时代
“年以前乌审旗的牧区都没有通电,想了解外部信息和国家政策都靠嘎查开会或牧民口口相传。”66岁的康建华回忆到。
年是康建华家里变化最大的一年。
那一年,国家的高压电网送进了嘎查,他们和嘎查里其他6户牧民共花费1万元安装了一个变压器,将高压电转化为民用低压电送进了家里。
“也就是那时,我们买了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从此,他们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后来,通电入户政策逐步拓展,家家户户实现了电器覆盖。
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设施也进入了牧民家中。最新的养殖项目和技术通过互联网实时传播。
向着“智慧牧场”奋斗
去年,康建华的二儿子偶然间得知有一种肉质鲜美的牛销路很好。父子俩商量后,准备引进。
于是,当年10月,51头来自澳大利亚、每头价值两万余元的安格斯牛被运进了康建华的牧场。
今年,49头小牛降生,再加上之前引进的18头本地牛,他的牧场里牛的数量达到了头。“一头出栏牛可长到斤左右,一斤可卖到32元。除去成本,再留下一部分当种牛,剩下的卖掉后每年预计有20万元的收益。”
虽然养牛实现了数字化,但康建华并不满足,“未来我要实现智慧牧场。”康建华谋划着。
“智慧牧场就是智慧化、数据化养牛。将来会给每头牛的身上安装芯片,这样牛的体温、心跳一系列数据信息就会通过芯片回传至数据端,我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掌握牛的健康信息。”除此之外,康建华还准备给牛棚配备音乐播放设备,让牛在棚里听着音乐“生活”,真正实现“对牛弹琴”,让牛“心情愉悦”,提高它们的身体素质。
想做致富带头人
在数字化养牛之余,康建华还利用自家牧场上的空地建起了三个鱼塘,前期投入了一万斤鱼苗。“鱼和羊是一样的,不管养成养不成,我总得试一试。试好了,还可以带领嘎查里其它牧民共同养殖,一起致富。”说话间,他抓起一把紫花苜蓿投入鱼塘,立即引来成群的鱼觅食。
“我想做这个致富带头人,给牧民们周期性开展养殖知识培训,通过我的带领让大家受益。”未来,康建华希望把牛和渔业形成深加工产业化发展链条,一方面成就自己的致富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帮助嘎查里的人就业增收,带动乡亲奔小康。
来源:内蒙古晨报走向小康生活报道组
责编:赵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