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生沉浮坎坷,苏轼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姿
TUhjnbcbe - 2025/1/13 22:43:00

常言道,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一个人都要有一种放低姿态的格局。

不要恃才傲物,不要自以为是。

谦虚的生活是与人为善的修养,也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01修行不足,才会张扬。

人类在顺境中,很容易得意忘形。

初出茅庐的苏轼曾经有过相当自负的时光。

二十岁时,他第一次进京应试,就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著称京城。

随后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誉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可是溢美之词听得多了,他越来越狂妄,以为自己名满天下,无人能及。

在《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访问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其午休时,正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昨晚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到这里,苏轼很不赞成,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却连两首诗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来,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话是个大错误。

秋天开黄花,最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满地金可言。

所以,没多想,苏轼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也就是说,菊花不会像春天的花那样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

写完之后,就提前告辞了。

随后,苏轼被降至黄州。

某天,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风吹来,竟真有菊花落瓣的景象。

望着眼前满地金黄,苏轼备感吃惊的同时,也不由得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羞愧。

后来苏轼经常被贬,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大,不懂得藏拙有关。

幸运的是,他没有因此而生出天赋被埋没的怨恨,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就像有句话说的: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流逝后,终于感觉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知识越少,人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

但是太显山露水了,反而更快地暴露出自己的肤浅。

张扬源于浅薄,谦逊源于厚度。

02格局变大,姿态自低

人们何时最能认清自己?

——处于低谷的时候。

苏轼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转折点是乌台诗案。

此前,他是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此后,他是躬耕田野的东坡先生。

事实上,这场牢狱变故对他来说,最大的打击,不在于仕途,而在于精神。

曾经的苏轼,怀着经世治国的心,渴望建功立业,取得巨大成就。

但天不遂人愿,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污陷、被迫害的过程中,他终于慢慢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无奈。

「小船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写在这种感慨之下。

据统计,苏轼一生任30个官职,被贬17次。

由湖州,黄州,到杭州,徐州,再到惠州,儋州,他的脚印越走越远,心情也越透彻。

最后,他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处实现,官职再低,只要能真正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当徐州任知州时,洪水泛滥,苏轼亲荷铲插,与全市人民共战七十多天,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两次在杭州工作时,他先是清淤修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亲自组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才有了以后美丽清澈的西湖水。

不仅如此,他还把舒适的心情融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自己开荒种地,煎茶煮食,日子再穷,也不忘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再乐呵呵地吟上一句“又得浮生一日凉”。

菜根谭写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人生在世变幻莫测,追求高志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在遇到困难时不懂得顺势而为,不懂得容忍谦让,就容易陷入执迷,难得安乐。

苏轼的智慧在于,他做到了高处立,低处行,能够用出世的豁达心去做入世的平凡事情。

而且当一个人有足够大的格局,对世界,对生活自会产生更多的敬畏和谦虚,姿态也必然会越放越低。

03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生活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此来形容苏轼的一生是最合适的。

人生起伏之后,晚年的他早就把荣辱得失当作浮云,即使是生死大事,也可以视之等闲。

当他被流放到海南时,他已经60多岁了。

在这样的年龄,却又告别家人,翻山渡海,去一个可怕的地方。也许我们只会越想越难过。

但他很快释然,潇洒长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来来去去,那就把它当作人生罕见的见闻,好好生活吧。

那个天涯海角的地方,他完全摆脱了身份的束缚,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与当地人交朋友,想办法在贫瘠的生活中寻找滋味。

每一次到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地回去,朋友家的小孩就吹着葱叶送别他。

感动之余,他又诗兴大发,写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为什么要太在意流放生涯,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溪边也会有自己真情的乐声相送。

这时的苏轼,就像一个返璞归真的少年,心性越来越简单,为人也越来越真诚谦逊。

在《答谢民师书》中,他开头谦虚地写道:

「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也就是说,自己天性拙直,学识低下,因为被判多年罪,被贬废,所以不敢再居士大夫之列。

与年轻时的诗相比,它足以看到思维的沉淀和境界的升华。

关于暮年苏轼的形象,我总会想起他曾经给朋友董传的一句话: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生再多的磨难,也从来没有磨灭过他的才华和光辉。

取而代之的是,越是降低自己的身段,越能显示出他的胸怀和气度。

因此,苏轼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传闻,人们发自内心地想念他,尊重他,认同他。

礼记中有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越有德行的人,越谦虚踏实。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高度只能来自一个人对自我的正视。

是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要有放低自己的勇气,也要有无畏向前的底气,才是大境界。

俗话说:人生难逃低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人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人只有把姿势放低一点,才能看到自己的局限,用更大的心胸接受世事,学会成长。

使人高贵,从不是出身,而是修养。

放低姿态做人,默默耕耘,养育根深,生命自能枝繁叶茂。

苏轼一生沉浮,一生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这种旷达的心性,高贵的修养,不正是一种放低姿态的格局吗?

这位多年前的文豪,一生起起落落,兜兜转转。

把生活和工作上的“失意”活成“诗意”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而现在我们也只有从他的诗词中慢慢去品味和学习了。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这本《苏轼词传》,其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词,还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能够帮助我们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读懂了他的豁达。

这套书,除了《苏轼词传》,还有《仓央嘉措诗传》、《纳兰容若词传》、《李煜词传》、《李清照词传》、《辛弃疾词传》共六本书。这6本书都是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现了诗人们传奇的一生。

这套书不仅包装精美,更是根据人物的不同背景与形象设计了优美的封面,纸质精良,阅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买来自己看或者挑选其中两本送朋友,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人生漫长,我们为何不浪漫一把,与古典文人来一场约会,感受一下他们的爱而不得,他们的孤傲风流,他们笔下的人世间的美丽与哀愁吧。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购买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生沉浮坎坷,苏轼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