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日本茶道里的中国山水观,从和尚到和尚,意
TUhjnbcbe - 2025/1/2 18:19:00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a_g6tw9ct.html

日本茶道非常具有仪式感,里面几乎无所不包,生活日常、禅、哲学、伦理、美学等无不具备。程序也极其复杂繁琐。我们喝茶,不会把茶叶碾成细末,日本人却要把茶叶碾得精细。泡茶讲究节奏感和美感,要飘逸。茶道品茶还讲究场所,想像苏东坡那样躺在石头上“铜壶煮三江”?没门儿。

日本茶道的这种“和敬清寂”仪式,是日本审美的独特发展。但日本茶的韵味之来,却是从一个中国和尚到日本和尚之间的轮转悟道。中间没变的是山水。其中变化,只是“意”与审美的转化。

日本现代茶道餐厅,山水画、花皆有

从和尚到和尚,禅茶一味入日本,审美差异变乾坤

在中国,茶中加其他意境类的东西,是在北宋,其“带头大哥”是宋真宗。如今中国人喝茶的方式,基础是宋真宗奠定的。甚至,因为宋真宗有一个年号叫“景德”,当时盛产瓷器的一个镇子,因此改名为“景德镇”,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景德镇了。

宋代的人,很讲究喝茶的意境。唐时人喝茶,还要放米啊奶啊盐啊葱啊香料啊,跟燕麦片一样。

宋真宗之后,茶里放”禅”,配上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杯,几片碧绿的茶叶,在凝如羊脂的景德镇瓷杯里,碧者如湖,茶香飘逸,汤花轻溅,水雾朦胧。

一杯茶中,颜色、味道、自然全部具备。甚至,可以说是融入中国五行的。如果在山水之中静对南山,铜壶煮三江,这茶便更有意味了。

这意蕴是属于自然的,正如苏东坡《汲江煎茶》诗所说: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一个茶喝得天地自然皆在其中,山、水、石、松、风都茶杯之中,气魄极大。人在那茶香中是渺小的,思想才是最大的。

所以,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喝茶喝的是意境。讲究“悟”。

宋代有个和尚,叫圆悟克勤,也称克勤禅师,他喝茶就是以禅宗的“悟”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一口茶入唇齿,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字——“茶禅一味”。这幅字被他的日本弟子带回了日本,现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是镇寺之宝。

带回这幅字的和尚,法名荣西。他是日本茶道的鼻祖!

荣西高僧两入大宋,并非为茶而来,他是来学禅的。他的禅学得也不错,师尊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

但没想到误打误撞,把“茶禅一味”带回了日本。

从此,日本人与茶之间的羁绊深入骨髓。以至于茶道在如今的日本影响无所不在。茶,仅仅是喝茶吗?非也!

在日本,设计、建造、饮食、文化、服饰等艺术都被融入茶道。

茶道在日本是个“艺术大杂烩”!

但,“茶道”从没脱却中国山水文化的那种写意影响。

中国文化里,很多东西注重写意。意,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苏东坡煮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就是一种融入山水的写意。这东西,也并非一定要讲究审美,苏东坡用的炉子是石头搭的,野外煮茶,器具很难非常精美。他要的是山水之情——“自临钓石取深清”。

日本人似乎一直很难理解这个山水写意,很多东西,山水画、园林等,在他们那里都把“写意”弱化,因为那不是他们传统里固有的东西。

日本茶道也一样。

在日本茶道里,意的部分弱了,审美的部分提升。所以,如今日本人解释“茶道”,直接说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还有什么美感呢?能看到吗?看不到,但能感受到。日本茶道更注重这种感受,所以把茶道弄成了一种和美仪式。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过程中美心修德,以便精神宁静。

日本人希望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修己”方式,于是,将茶道弄得更加深入生活,加诸众多功能,同时兼具审美。

所以,日本茶道不是单单泡一杯茶,观赏一番、闻品一番,而是融合了很多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综合设计。

日本茶道的大体步骤

中国人虽然喝茶也讲究,比如宋,但绝对没这么讲究。在中国人的体验里,对着一座山、一条江,也能把茶喝出韵味来,铜壶煮三江,就是这个气魄。

日本茶道不这样。现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用日本各个时代精美器皿,配以与器皿相适宜的精致日式菓子,要体验四季、自然,感悟生命的美好。

日本的茶室之内,墙壁上常悬挂的画,这些画,起初往往是山水画一类,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幅符茶室主人心境的作品,不分国界和文化。一边喝茶,一边鉴赏画和花,空间与古老的物结合起来,可以超越时间、地点、人种的限制,可以与古往今来诸多人作心灵的交流。

原来,中国的山水,到了日本茶道里,是欣赏、鉴赏、感受的层面,而非中国那种融入自然的层面。

毕竟,茶道也是茶,再怎么,也脱离不了那山水观念的影响,哪怕是仅仅于喝茶时用来鉴赏。

日本茶道里的中国山水观

日本人不是融入山水的,而是在茶道中感悟山水之意。

这样说吧,中国人感受山水,是在山水之中,让自己变得更小,甚至就是山水的一份子。日本人感受山水,是远远地站着观赏,不进去,看着看着,把山水的那种意境纳入自己胸中,自己的内心变得更为丰富。

日本茶道也是这样对待山水的。这山水观源于中国,意略相似,方式和目的却完全不同。

日本茶道是一种高度讲究视觉审美的传统饮茶模式。传统的日本茶道,茶室一般都设置在精致的庭院中。

园林景色简直是日本茶道不可或缺的环境。日本园林也是源于中国,也含山水。所以,日本庭院的山水意境对日本茶道感悟很有帮助。

只是,茶道并非将山水的世界直接复制到庭院中。如果没有庭院呢?难道不搞茶道了?

茶道还是存在的,可以换到茶室中。在日本茶道里,这就不能再精简了,庭院可以省略,茶室里其他的东西却不能省略,包括山水画。

小茶室里挂上一幅山水画,品着茶,对着山水画鉴赏,也是宛如身在此山中了。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传去的,山水挂轴也是。

在茶室创立之初,如果没有山水挂轴,一般会去借。因为山水画是营造茶室氛围的重要道具。将一幅挂轴挂在茶室的壁龛上,空间再小,也能“审容膝之易安”,因为有茶,有山水画,心境如在山水之间游玩。日本人说,这过程很表达自己心中山水的境界。

所以,日本茶道中的山水风景是非常重要的风景。

日本庭院

要感受到山水,这是中国的山水观,但毕竟还差着一点点,因为不讲“融入”。日本的茶室入口处的庭院叫作“露地”。日本人认为这是结界,是从世俗世界进入茶道山水世界的结界。

如此一来,日本茶道里的庭院并不重要了,因为山水才重要。庭院只是一个通道,不需要去看庭院,是要“走庭院”,走的过程,宛如走在山中小道上,算是一个小“演习”,因为走完小道,就能看到真正的山水了。

这个过程,是有一个心境转换的。是一个过渡。如果进入茶室后,没看到山水画,那就很扫兴了。

跟茶一起传入日本的,有青瓷、陶器等等,日本人把这些叫作“唐物”。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山水卷轴画。大概他们以为,这东西跟茶一起传来,所以喝茶的时候必需,所以,山水卷轴在日本跟其他东西一样,也称“唐”,叫“唐绘”。

其实不然。

日本人爱山水画,并非真爱山水,是因为中国山水画中有很多“留白”,这个留白很吸引日本人。似乎有一种余味无穷的味道,有点寂寞,有点苦闷,他们想,这就是“静寂”、“悠闲”,也就是日本审美里的侘寂,那留白的背后,似乎蕴藏着一片净土,很吸引人。

因为山水之间有留白,所以不同的观山水的人因为有不同的想象空间和世界观,感受到的东西因人而异、不尽相同,所以很吸引人。

这倒是中国山水观念里不太提起的。

山水相同,鉴赏意义相似,然而茶,已经不是那个茶了

但从欣赏、鉴赏山水画的意义上,中国人与日本人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中国茶要饮,是饮茶文化,重点在于“茶”!茶叶好不好,中国人是很讲究的。日本茶道就不一样了,什么茶不是那么在乎,茶室里怎么设计才最重要。

要摆设什么物品,要搭配什么艺术品,都很重要,茶室里各种事物要组合表现。一眼看出去,各种物品的相互组合、相互置换很明晰,但在这种组合和置换里,有一种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只能由心感受。哪怕感受是模糊含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

日本人是在茶室里,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山水来。

一方小小茶室里,由心创造、营造出山水,殊不容易。

日本茶道,还是离不开山水,但他们在山水之外,自己选择美、自己制定美的标准,大概他们研究过汉字“茶”,茶字,是由草、木、人组合起来,人是比较重要的。草木之间无“人”,茶字是无法站立的。

草木属于山水。但在中国山水文化里,人没那么重要,山水最重要,人要融入山水,才是正道。一边喝茶,一边感受山水本身,心神澄明,万物一体。

日本茶道里,人是很重要的。人要把山水自然之意纳入心中来。是另一种融入。

山水之意其实没变,接受山水之意的方式和角度变了!

这是审美观的差异,并非山水观的差异。山水的意义,一直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心中,从未离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茶道里的中国山水观,从和尚到和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