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
“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邀请展”
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
吸引了众多媒体报道转载!
人民网
↓↓↓
新华网
↓↓↓
国际在线
↓↓↓
光明网
↓↓↓
中国网
↓↓↓
新浪内蒙古
↓↓↓
内蒙古日报
↓↓↓
内蒙古晨报
↓↓↓
呼和浩特新闻网
↓↓↓
呼和浩特晚报
↓↓↓
既然这么隆重
难道不想随小编一起了解此次展览?
展览上有什么?
这是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本次展览邀请到了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近名非遗传承人参展。
展览将持续至8月16日,期间还将举行“民族服饰对对碰”、“传统工艺手传手”等让观众深度参与的体验活动。
展览分序篇、4个展示区和广场展演区。
“序篇”主要介绍展览的目的和意义,营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喜庆氛围;4个展示区分别是“根脉相连”“锦绣中华”“古道茶香”和“匠心筑梦”。
“根脉相连”展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44个项目;
“锦绣中华”展示各民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和服饰共41个项目;
“古道茶香”,以万里茶道、茶马古道为背景串联起“普洱茶制作、宜兴紫砂”等项目6个,视频播放曲艺项目11个;
“匠心筑梦”展示各民族金银器、石雕、木雕、编扎、漆器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共29个;
广场展演区,传承人展演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游艺类项目24个,视频播放传统舞蹈项目16个。
展览里的小故事
小苕帚也是工艺品?
“我们水泉的步阳草编用的都是自家种的苇草,纯手工编成。我就是一个农村妇女,自己在家经常想怎么把苕帚编得好看,编得有新意。我们用彩色的丝线绕出汉字的形状,写上祝福的话,既好看又有意义,把我们的希望都一起编了进去。”谈起自己制作的草编苕帚,来自兴安盟突泉县的步阳草编传承人王翠华难掩激动。
王翠华告诉我们,自己十五岁就开始和父亲学着做简单的草编,后来拜了师傅专门研究草编,为了把这项传统技艺发展下去,兴安盟当地政府和企业把各家各户召集起来,统一进行加工,生产出的产品除了有常见的扫把、苕帚还有美观的工艺品,当地企业政府还大力发展电商平台,让水泉的传统草编走向全国各地。
皮革上也能绣花?
来自贵州的石玉翠第一次带着自己的马尾绣作品来到内蒙古,她说马尾绣工艺很难,自己从七岁就和外婆学习,十几岁才能自己刺绣,绣一个小小的花纹往往就要花上一整天。她还告诉我们,传统的马尾绣绣的都是蝙蝠、石榴、鱼这些吉祥的图腾,就连马尾和丝线混合的比例也大有讲究,要取三到四根马尾做芯,再用七根彩色丝线缠绕,做出来的绣品既美观又耐用。
现在的马尾绣有了更加广泛地应用,除了传统民族服装外,石玉翠所在的加工厂还与皮具厂合作,在皮革上也开出了美丽的马尾绣花卉,尽管在皮革上刺绣更加困难,但石玉翠仍然坚持纯手工刺绣,她说:“这些更加现代化、多样化的产品才让马尾绣发扬光大。”
傣族服装了解一下?
玉金开出生于傣装世家,是泰王宫廷服装御制人的第四代唯一传人。这位漂亮的80后傣家姑娘14岁起就独立制作傣装,24岁有了属于自己的傣装店。据了解,玉金开常常走到傣族村落收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傣族老物件,傣文手写书、贝叶经、小银器都是她的心爱之物,她把这些收藏都运用到了自己的织锦设计上,做出的傣装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和好评。每当泼水节来临时,游人们都愿意到她的店里买一件傣族服装留念。玉金开说:“这是第一次来内蒙古,这边环境很好,对我们也很热情照顾,我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把我们傣族的织锦和服装介绍给内蒙古人。”
带你去现场看更多大片
各民族守望相助一家亲。
藏族锅庄舞展示。
体验彝族水烟斗。
达斡尔族哈尼卡传承人苏梅展示哈尼卡剪纸技艺。
观看苗画展示。
体验汉族宣笔。
非遗传承人岩罕进行贝叶经制作技艺。
市民了解傣族葫芦丝制作技艺。
匠心打造佤族织锦技艺。
了解扎鲁特版画。
惟妙惟肖的面塑。
相互交流。
驻足观看。
欣赏作品。
结尾高能
!!!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