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宋画缘何令人追慕至今宝山这场读书会为你解
TUhjnbcbe - 2024/10/9 16:06:00
                            

行知读书会之“宋人生活季”在缕缕茶香中开启了第一期活动。提起宋代的生活艺术,除了茶道,绘画也是不可绕过的话题。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汪涤做客行知读书会,聚焦“宋画与文治时代”,带大家走进画中的宋人世界,共同探索宋画无尽的人文魅力。

皇族与艺术

从“警卫队长”赵匡胤到“文艺家皇帝”赵佶,宋朝的皇帝对文学艺术都非常推崇。宋徽宗赵佶对诗词、瓷器、园林、绘画、书法等都非常在行,他什么都能,除了做皇帝不太行。宋徽宗最在行的是绘画,他认为绘画跟国运、人运联系在一起,在看到仙鹤停留在皇宫尖顶时,他欣然提笔,将这预示着祥瑞之兆的画面记录了下来。

北宋赵佶《瑞鹤图》

杨皇后(杨妹子)是“最早的女性批评家”,活动于宋宁宗庆元至嘉定年间,她很有政治才能,也很懂文学艺术。《华灯侍宴图》与《踏歌图》等著名画作上,都有杨皇后的题词。

南宋马远《华灯侍宴图》(局部)

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

赵宋皇族中出了很多大画家,其中,驸马王诜的艺术成就在宫廷里是最高的,他还是宋徽宗的启蒙老师,瘦金体就来源于他锐利的用笔方法。宋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也是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绘画受到宋高宗高构的赏识。

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宋氏皇族偏爱青绿山水画,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到了南宋末期,那些非核心皇族的人,艺术风格发生了转变,他们的画更接近于文人的品位,赵孟坚、赵孟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

画院和院画

宋朝皇帝十分重视绘画,专门设立翰林图画院予以支持。宋徽宗赵佶当政时期,曾提高画院的地位,使之置于书院、琴院、玉院之上。赵佶还特许画院和书院的官员,除穿绯紫色官服外,还可以在腰际配上“鱼袋”,以示恩宠。

翰林图画院录取画家一般都要经过严格考试,考题多取自诗句,“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例如,有一考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考首名者画的是马儿疾驰、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的情景,不落窠臼,独具匠心。

宋徽宗赵佶十分重视绘画的学术传承,他设立书画博士,由米芾担任,负责编录《宣和画谱》。除重视取士与教学之外,赵佶本人也很注重观察和思考。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爬上土堆一定先伸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右脚了。宋徽宗还亲自教授王希孟,让他将皇宫里的名画直接带出去临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体现了青绿山水画的极高成就。

两宋院画以山水、花鸟为大宗,人物逐渐融入自然之中,人物画发展出市井风俗主题、货郎主题和婴戏主题。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花鸟画以工笔写生为主,精工细致。人物风景画中,最有名的要数《清明上河图》。山水画在宋代画坛的成就最为辉煌,北宋和南宋因为地域不同,呈现出来不同的山水画表现方式。北宋的全景山水体现的是自然的博大,代表人物为李成、郭熙、范宽等。南宋截取式山水体现的是东南山区湿润的气候环境及瘦硬的山石景观,代表人物为李唐、李嵩、刘松年等。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文人士大夫与绘画

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时代,他们寄情于诗画,诗文书画均是一流。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描绘了苏轼、黄庭坚等众多文人雅士雅集时的场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在绘画理论上颇有成就,苏轼还是一位“涂鸦艺术家”。他十分喜欢画画,但是不喜欢画在纸上,当年被流放的时候,他还在猪圈鸡窝上画画。苏轼的画非常随意,现在传为苏轼所作的画《潇湘竹石图》、《枯木竹石图》较为接近苏轼的风格。

北宋苏轼(传)《潇湘竹石图》(局部)

《墨兰图》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的作品,画中的兰花无土无根,寓意故国山河的沦丧,画上有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表现了郑思肖不屈的个性和誓不事元的政治主张,此画传达出的文人精神也体现了传统文人士大夫共有的心志。

南宋郑思肖《墨兰图》

文运即国运,宋代是文运隆盛的时代,将绘画视为国家经济文化兴盛的象征。如今,我们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宋画也被全面推崇。比如,国家举办了《千里江山图》、《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等大型宋展,出版了《宋画全集》。

资料:行知READING

原标题:《宋画缘何令人追慕至今?宝山这场读书会为你解答》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画缘何令人追慕至今宝山这场读书会为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