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4日,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陈柯宇,在抖音上发表了自己原创歌曲——《生僻字》,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本以为一首平淡的原创歌曲,配上简单的古风旋律,但随之而来的歌词当人跌破眼镜,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一串生僻而又洗脑的歌词,简单而耐听的旋律,于是被一遍又一遍回放,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容易唱。
陈柯宇和他的《生僻字》火了,但随之而来评价也层次不齐,有人说,这样子的歌曲就应当上春晚,也有人说,歌词毫无内涵,毫无意义。众说纷纭,不管谁对谁错,《生僻字》就是火了,但是生僻字什么能火起来?火起来之后,又为什么马上就过气了?——其实这里藏着很多不是巧合的巧合。
问题一:《生僻字》的生僻字如此魔性洗脑的原因何在?
回答:
首先,这要从汉字的起源说起。在《语言学概论》中就说到,汉字,是字、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明显的句尾押韵的特点,后世的五、七言诗歌更是更加鲜明的继承了这一特点,以及甚至处出现了宋词元曲等配乐而成的歌词,这都无一不在说明和中国的文字、文学具有音乐性格。方便人记忆。
从沈约的四声八病说起说《生僻字》里的平仄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这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可见诗和歌自从上古起就有为言服务的传统,诗和歌从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就明确区分了诗和诗歌的概念:诗,一定程度上是韵文,如律诗。诗歌,是诗句配乐的文学,如两汉乐府诗歌(笔者总结)。两者到底有何关系?——
在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写道:就中国文学本身的发展而言,声律论的提出和运用,根本上是由于诗歌与乐曲的脱离……就产生了如何从语言本身求得诗的音乐性的问题。
于是我可以下一个结论:整个中国文学是基本上诗歌的文学(广义),而声律的音乐形式之美,就占了一半。我们纵观中文文学历史的长河,上古时期对于语言音韵自发地追求,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之说,正式确立下来,之后无论是律诗、填词、曲子等等,都有声律的影子。
何为四声八病?——以两句一联为基本单位,宫羽相变,低昂舛节是总的原则,即平、上、去、入(大致对应拼音四声,但有些出入),已造成声音高低缓急的变化。四声又可以归为浮声切响两大类,也就是平和仄,以平、上声为平,以去、入声为仄。平仄交替,声调和谐。八病在后来的变化中被取消了。
声调的差异形成平仄乃至于诗歌的节奏,或长或轻,或高或促,或低或舒。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接处,语调有高低,树和村之间就有一个抑扬顿挫的声调起伏,而平添许多色彩。反观江湖多风波长风吟松风等格律为平平平平平,则过于单调。
我们来看《生僻字》里的平仄: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无一不是三仄一平,三平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的四字模式,即使偶有全仄或全平,也和上下之间形成一个小起伏。在基本四字一起伏,或者八字一起伏的变化下,这么多的的成语,就和网友说的一样,毫无内涵,但是发挥了中国语言音韵错落的美。
若是英文版,可能做到嘛?
问题二:讨厌or喜欢《生僻字》的人为什么呼声都这么强烈?
回答: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首先说说讨厌的人,呼声强烈,说明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几百个人,而是一个基数非常多的群体,这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面对的群众之广,审美层次的多元化。反对和赞成的呼声并存,分别代表着事物的两个面。
从网红语言的流行看《生僻字》火起来的成因
陈柯宇在谈及自己创作《生僻字》的灵感来自网络热词。
何为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是指在网络上快速流行起来的一些一些专用的语,是被富于特定的含义。又是一个网络用语,通常读作yòu,shuāng,ruò,zhuó。表示强调之前经常出现的某一事物再次出现或经常发生的某一事件再次发生。出处是年12月17日晚间,朝日新闻中文网微博发布了一条微博,两个小时就被转发了多次。我从中可以抓取两条信息,1、表示强调2、两小时被转发了多次。可以说,又火起来的背后有如下几个原因:1、传播速度之快2、比普通的强调更加富有个性3、有广大的受众基础。
《生僻字》最初是在网络当红app抖音上传播,作为90后最常使用的社会软件,不仅仅受到了90后的喜爱,而且也吸引了一大波大叔大妈、00后群体加入潮流的追赶,甚至出现了除了吃饭工作就是刷抖音,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抖音,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当下网络传播媒体的现状:受众面大、群众审美参差不齐。
《生僻字》的好评来自当下对与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