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佛王维,晚年凭一首诗放下所有,给世
TUhjnbcbe - 2024/10/5 16:36:0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世人都熟悉这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却不知这只是诗人王维十九岁时的作品。

不仅如此,时至晚年,被世人尊为“诗佛”的王维,更是仅凭一首诗放下所有,给世间留下了人生的答案。

逃而不得

世事总是奇妙,有人一生求官、求而不得;却也有人一生逃官,逃而不得。说出来很是气人,但这便是现实。

尤其像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甚至因为父亲的名字,连考取功名的机会也无。心思不在官场的王维,却做了将近一辈子的官职。

少年时期,王维就已经名动京城,至21岁时,更是高中进士,领官职太乐丞,掌管彼时宫廷司乐。

在如此年龄能做到如此高位,大唐少有人及,可仅仅为官六年,王维就想着放弃仕途,这让世人疑惑不解。

事实上,王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倒不是官场黑暗、天下纷争什么的。关键在于王维生平最大的愿望便是老守田园、不问世俗。

别人是饱经沧桑、看破红尘后,才想着学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唯有王维一人,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终点,本就是田园。有关于此,他从来不曾改变。

可王维再怎么想低调,实力也不允许。更别说他的诗句,让无数人深受感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有人都知道王维的才华,于是所有政治家,都不愿意放过王维。

他们尽力从王维身上获取相应的价值,只希望这份价值,能给政权带来更大的利益。

于是无论陷害张九龄,致使对方罢相的李林甫,还是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都竭力想着争取王维。

是王维分不清好坏与对错?答案并非如此,只是王维的性格,本就不支持他在朝堂上和别人对骂,公然指责他人的不对。

深受母亲影响,并从小就开始礼佛的王维,实在是太淡然了。他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却不会在言语上为自己正名。

被陷害的张九龄对他有知遇之恩,王维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话,干脆默默准备辞官归隐的事情。不能和张九龄共事,那就与张九龄共退,简单且纯粹。

人生的答案

那么时至最后,王维对人生给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于公元年写下的诗歌《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人到晚年便十分喜欢安静,对其他事情不再关心。自认为没有治国良策报孝国家,所以只能归隐山林之中。

迎着山风接下衣带,对着山间明月独自抚琴。你要问人生最简单的道理是什么,不妨听听水浦深处的渔歌。

王维的一生,大抵可以用平静两个字来形容。他给出的人生答案,也完全可以总结为平静二字。

人生最简单的道理,不就是放下红尘中的喧嚣,放下俗世里的困扰,将所有事情都抛之脑后。

寻常人追求了一生,仍然没找到最终的目标。不是他们在路上失败,而是从来没找准方向。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的高官权臣,何其之多。可身居高位却下场凄惨的人,也比比皆是。当他们沉醉于世上的喧闹和繁华,也为个人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反观王维的一生,被安禄山软禁后,又回到肃宗手下做官并官至太子右丞,可他的心思始终不在这上面。

王维希望致仕,肃宗不准,王维再致,并以弟弟王缙回京为条件,肃宗只好答应。

是王维做不好自身的官职?答案并非如此,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官职太子右丞,甚至能够在辞官归隐之时,将自家弟弟调回京城,这足以说明王维的做官能力。

可他依旧不愿意继续坚持,他明白他心中所想的道路并非如此,于是他能够在第一时间选择放弃,并十分坚定地放弃。

人生也正当如此,凡不适合的,不如尽早放弃。唯有真正平静下来,明白未来希望走得路,才能给未来的人生,找到正确的引导。

清净者可自鉴人生,后人或许没有王维的眼界与豁达,但也不妨像他一样,时常思考,并始终坚定。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佛王维,晚年凭一首诗放下所有,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