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联光村骄阳似火。
一排排蓝色光伏板组成的“条形矩阵”,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颇为壮观。
在世代务农的村民眼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个新“玩意儿”。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雨将其形容为“阳光存折”——*府投资上百万元,村里建成3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村里可获分红8万元左右。
△光伏电板形成了“条形矩阵”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还能养殖”,产业与扶贫相结合。在获取太阳能清洁能源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生态、产业、扶贫”三轮驱动发展。
“黑板板”“照亮”联光村
联光村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南邻*河,北邻包兰铁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村里常住人口有多人。
20多天前,新建成投入使用的光伏发电,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
有些村民还不知道光伏是什么,但大家都明白,这“黑亮”的板子能发电,不仅可以照亮联光村,还帮助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所以,在联光村,光伏也被村民看做“光扶”。
“光伏发电首先是节能环保,其次是不占用耕种土地。另外运行维护简单,只要按照要领操作,冬天调大,夏天再调小些,跟着太阳走就好……”
联光村村主任杜埃锁说,村里的光伏发电刚起步,共多块光伏板,发电后由电网收购,每块板每天输送出去的电,都在为村集体带来收益,这样的帮助很实在。
△联光村村主任杜埃锁介绍村里的光伏项目
光伏项目的建成和使用,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带动贫困户一起增收。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雨说,光伏项目收入全部用于精准扶贫工作,可以解决3至5名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他们成了村里的保洁员、护路员,有了稳定收入,脱贫致富就会更有信心。
目前,联光村59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雨说,光伏项目收入全部用于精准扶贫工作
按照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的原则,联光村积极引导合作社经济组织,继续推动土地多种经营方式,引进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引进企业来村投资建厂。
“小枸杞”承载着大希望
光热充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套平原一直以来就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绿色的田野上,一簇簇带刺的藤条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家家户户的晾晒场、屋顶上变成了红色的海洋。
△村民们在采摘枸杞
在与记者说话的空挡,张*太娴熟地从枝条上摘下枸杞。在他身旁的一个塑料桶内,已经装了多半桶。
这几年枸杞销路好,从前他种葵花的2.7亩土地,如今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枸杞树取代。
△联光村的枸杞粒粒红润饱满
记者接过张*太递过的一大把枸杞,粒粒红润饱满。咬上一口,唇齿间都是甜甜的清香。
“从年开始种,至今已经有5年时间了。每年地里能产斤枸杞,每斤能卖17元。这一大片枸杞,一年能收入1.7万元。”张*太说。
品种引进,技术帮扶。在他打算种枸杞前夕,乌拉特前旗*府的农业技术员和联光村村干部就来到他家,一起对他的枸杞项目给出参考和指导意见。
△村民娴熟地从枝条上采摘枸杞
枸杞种植后,一发现问题,张*太就会立马通过电话或视频向旗里的农业技术员们请教。
“现在科技发展方便了广大农民,互联网的兴起也让我们农民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资料,更可以扩大枸杞的销路。”张*太说,未来,他还想继续扩大枸杞种植面积,引进更好的枸杞品种,拓展销售渠道,让自家的枸杞种植产业更上一层楼。
从欠10多万到年入10多万
在联光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从表面上看,扶的是“贫”,但剥丝抽茧不难发现,“光伏收益+产业扶持”,其实扶的是“志”。村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能获得收益,就能脱贫致富。
联光村65岁老人郭计武就深有感触。
△郭计武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憧憬
郭计武以前是一名村医,后来去包头萨拉齐包地,没想到赔了一笔钱。
“没啥脸再回村里了,就带着家人打工,做羊倌挣一些生活费,流离失所的日子太难了……”
郭计武回忆起前几年,语气有些沉重,那时他的妻子王二女患病,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预支了一年的工资。祸不单行,自己放羊时几次摔伤骨折,一年半的时间只能在家养伤。
“那时外债有10多万吧,想让孩子过来照顾,可没想到39岁的二儿子遭遇车祸,腿落下病根,目前无法干重活,只能在家休养。”
△郭计武向记者介绍自家的改变
短短几年,郭计武一家连续遭遇重大打击。“感觉天塌下来了,那时候,真不想活了!”
“外面生活有困难,回村里哇,咱们商量商量,看看怎么帮助你……”郭计武接到了联光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雨的电话。
接完电话后的郭计武倍感温暖,他决定:回家!
在村里的帮助下,返回家乡的郭计武一家住进了易地搬迁房,屋里家电齐全。
同时,*府还给郭计武发放了20只羊。
到了年初,他家从20只羊增加到了40只羊,到了冬天,又增加到了60只。
△郭计武家的羊从最初的20只增加到了多只羊
“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3公里远的地方割草喂羊,这些羊可是我们一家的命根子!”郭计武说,现在家里有多只羊,前不久刚花6万元新建了棚舍,为的就是把养殖业做大做好。
郭计武说,三年来,养的羊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多只。如今,每年收入增加到了10多万元。
“之前10几万欠款,现在只剩下3万元没还清。首先要还清欠款,咱不能失信。另外要扩建羊棚。”
“没有*府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生活。”说起未来,郭计武有了更多憧憬。
年,巴彦淖尔市强化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把脱贫的贫困户全部吸附到产业链上,持续稳定增加群众的收入。
乌拉山镇针对城边村组,依托城区具有发展优质种养殖业的地理优势,以“*组织+专业合作社+农牧民”为基本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来源:内蒙古晨报融媒报道组
责编:赵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