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ldquo [复制链接]

1#

12月23日,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思*课”第三站走进我校。“界献·看老乡”报道主创团队记者联手《中国教育扶贫蓝皮书》项目鞍山地区撰稿团队代表以及鞍山师范学院派驻农村的两位第一书记,在我校国学中心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课。

课堂上,他们用在扶贫一线助力脱贫的经历和采访中遇到的农民致富故事,在学生们的心中播撒下了一粒种子——辽沈大地上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奋勇拼搏的精神种子。

辽宁日报记者杨靖岫讲述采访的贫困户脱贫故事

杨靖岫讲述了地处辽宁与内蒙古相邻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发生的变化,让同学们深感震撼。杨靖岫展开一幅幅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们看到那里在15年前还是一个被荒漠包围的小村庄,而如今阿尔乡这边是绿树成海,内蒙那边还是一片荒漠,颜色对比鲜明。15年时间,这个小村庄的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是穷得鸟不拉屎的地方,现在是全县最大的*牛交易集散地,十家有八家已经靠养牛脱贫致富。杨靖岫说,所有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当地百姓坚持不懈地与*沙战斗,与贫穷战斗,他们用勤劳和执着赢得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驻村第一书记刘长友讲述驻村经历

刘长友是鞍山师院派驻鞍山岫岩县石灰窑镇李家堡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四年多来,对于扶贫工作他很有话说。走进农村之后,为了干好扶贫工作,他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各家情况,解决村民实际困难。经他协调帮助,几户住着危房的贫困户的房子都得到了改造,看着贫困户搬进新房,日子安稳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刘长友说,比自己家住上新房还高兴。有产业才有钱,为了让村子有自己的产业,他协调各方资金余万元,创办了岫岩满族自治县德源菌业有限公司,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村做食用菌、香菇、滑子蘑的种植讲座并指导种植技术。和团队成员们一起扎根山区,他们让村里5公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让村里的荒地变成健身和文化广场;让村民*员正式上起了*课……

刘长友说:“扶贫工作小事多、琐事多,但用爱帮扶,酝酿出来的都是村民的大幸福。”

驻村第一书记汝春雷讲述扶贫故事

汝春雷是派驻鞍山市台安县韭菜台镇杨塘村第一书记。来到农村,他一心琢磨着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发现杨塘村水产养殖有先天优势,但村里的河蟹养殖户还停留在个体养殖,等待上门收购的原始产销方式。为了发展村里河蟹养殖规模,他邀请鞍山市农贷方面专家,为养殖户解析*策、解决资金难题,组织河蟹养殖户成立了专业河蟹养殖合作社,并为河蟹销售设计了外包装。作为第一书记,他亲自代言杨塘村“三岔河马蹄蟹”品牌,并在朋友圈、第一书记大集上进行推广,通过这些宣传推广,杨塘村河蟹的销量猛增。今年,他们和辽宁一家生态养殖公司建立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同时在电商平台举行特卖场,短短二十几天就销售螃蟹近万斤。同时,帮助河蟹养殖户打开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市场。

汝春雷说:“扶贫工作不简单,小产业作出大文章,靠的都是用心。”

赵阳是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中国教育扶贫蓝皮书》项目鞍山地区撰稿人。在走访与调研中他发现,多年来鞍山师范学院是我国教育扶贫的重要基地之一,开展了很多重要的教育扶贫工作,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帮扶困难学生活动;成立了大学生“爱心超市”,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年至今,鞍山师院连续12年开展大学生农村支教活动,先后选派中文、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大学生,每年一批,分布全国各地农村定岗实践或送教下乡,极大缓解了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

赵阳说:“教育扶贫就像一块敲门砖,为村民打开了这扇门,他们在致富之路上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委组织部部长陈学宽表示,鞍山师范学院一直重视并全力支持驻村扶贫工作,今后也将持续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为教育扶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为实现教育脱贫贡献力量。

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代表王德鹏说“今天听了第一书记和辽报记者奋战脱贫战场的亲身经历,思绪澎湃。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奉献、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课。”

我校学子参观辽宁日报扶贫报道图片展

6个月前,辽宁日报“界献·看老乡”大型融媒体采访报道启动,多路记者沿着省界线踏访辽宁边界上的村庄,历时三个月的时间里,报道组以山海关为起点,沿着省界线奔向辽沈大地的四面八方——沿长城向西,沿沙带向北,沿山地向东,沿江河处向海中央,陆路、海陆行程近1万公里;采访老乡百余人,落笔成文近5万字、发表照片数百张,见证了奋进辽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步伐。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编辑:大学生通讯社殷学锋审核:*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