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春天的北海公园阐福寺笼罩在一片温暖动人的气氛之中。上午10时左右,一群年均七八十岁发却颇有精气神儿的老人陆续到来,他们互相鞠躬、打着招呼,寒暄中不乏京味儿。他们中很多是北京文史馆馆员、老艺术家,年届87岁的北京画院画家张仁芝指着一幅作品感慨地说:“这是我们的大师姐、我们的前辈呀,她们默默地做了这么多,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展厅入口处
由北京市北海公园管理处主办,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承办,北京元施至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樊尔萃、王淑华、孙文秀国立北平艺专同窗三人遗作展”于4月27日至5月11日在北京市北海公园阐福寺展出。
樊尔萃、王淑华和孙文秀,三位女画家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她们均师从徐燕孙、刘凌沧、黄均、潘絜兹、田世光等先生,继承了传统仕女画造型准确、色彩明丽、风格清雅之遗风,是京津画派的优秀传承者。
张仁芝先生边观看边交流体会
京津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画有重大影响的三大流派之一。民国时期,国立北平艺专和京华美专以及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松风画会等美术团体是京津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北平艺专荟萃了大批优秀的近现代书画名家,在校任教的教师画家皆为京津画派重要成员,更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工笔人物画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并形成了完备的技法和理论,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国画运动兴起,提倡通俗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除创作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外,工笔仕女画已无展示的舞台,“文革”期间更是被列入“封资修”而濒临绝迹。在这样的情形下,当时能专业创作连环画的机会少之又少,学工笔仕女的大多转行,樊尔萃、王淑华做了中学美术老师,历经坎坷;孙文秀则从事了科普展览工作。但是她们始终没有放下画笔,没有离开钟爱一生的传统国画,在教学和科普宣传工作中创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改革开放后,她们虽不是专业画家,但仍焕发出创作激情,特别是王淑华退休后,年创办春明书画学校并任校长,亲力亲为,聘请名家任课,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了众多的人才。
樊尔萃手绘真丝作品局部
樊尔萃,于年在北京华光女中高中毕业后,在故宫古物陈列所实习,在于非闇、于致贞所创办的清宫国画研究馆临摹藏画,并向吴光宇、吴熙曾(吴镜汀)学习仕女及山水画。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师从黄宾虹、刘凌沧、黄均、田世光等名师,专工国画工笔人物、花鸟。年毕业后在北京春明女中、北京第一女子中学(北京中学)任美术教员至退休。她毕生笔耕不辍,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女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系统联展并获奖,代表作《洛神》被评为优秀作品。70岁仍在社会讲学,90岁仍在创作新品。其成就被编入年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
白孔雀纸本重彩×69厘米樊尔萃
王淑华,师从于徐燕孙、刘凌沧、黄均、黄宾虹、秦仲文、吴镜汀、周怀民、田世光、朱德甫等先生,并为刘凌沧入室弟子,擅长于工笔人物画及没骨花卉。毕业后,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凡四十年。曾加入北平市美术会成为首届会员。并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等。退休后创办春明书画学校,任校长,聘请刘凌沧、黄均、徐北汀、溥松窗、潘絜兹、刘松岩、侯长春、刘炳森、李大鹏、姜守垣等名家任课,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培育了众多的人才。从她留下的不多的片纸遗墨中可见在艺专学习后期不但她的人物画继承了传统笔墨的遗韵,她的没骨花卉也已是极为精到的作品(见《没骨花卉小品十帧》)。尤其是后来她有幸成为刘凌沧入室弟子,重点学习工笔人物,使她的人物画登堂入室,进入了新的境界。她的代表作人物画《燕乐图》《宝琴立雪》《梧桐晓妆图》《芭蕉仕女》《扑蝶图》《达摩渡海》《钟进士吟咏图》以及没骨花卉《牡丹图》《菊花》等均属精品。纵观她仕女画的特点:造型婀娜,举止文雅;蛾眉凤眼,秀丽端庄;敷色浅淡,“三白”夸张。这些都继承了徐燕孙刘凌沧一派的基本风格。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45厘米王淑华
孙文秀,启蒙于雪庐画社,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徐燕孙先生入室弟子。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供职于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事科技、科普展览工作。工作之余,坚持传统绘画,作品以工笔仕女为主,也有花鸟、走兽等不同题材的作品。多次参加民政部等单位举办的慈善义捐活动。作品《寿比南山》、《麻姑献寿》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女儿刘黛琳合作《秋翁遇仙》,参加在北海公园举办的北京市工笔重彩画展,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年画。年与刘黛琳合作《花为媒》,参加文化部、广电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四省市年画展,并获国画优秀奖。年在琉璃厂与家人共同举办《刘松岩、孙文秀、刘黛琳、刘志奇一家书画印展》。年作品《献寿图》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工笔画名家作品展。年,在孙文秀去世一周年之际,全家人在国子监举办《美意延年——传统书画家庭展》以怀念。
菊花66×37厘米王淑华
工笔仕女、工笔人物画雅俗共赏,民众喜闻乐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历史事件、典故、名著,以及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通过工笔人物画转换为视觉艺术。工笔人物画既是优秀传统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三位艺术家存世作品极少,但是经过努力,这个展览共汇集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近90件,分布在三个独立的展厅,其中既有继承古法之作,又有创新之笔。特别巧的是,距离北海公园不足2公里的中国美术馆,其正在举办的当代工笔画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工笔画在当代的兴盛离不开艺术的传承,国立艺专三位已故女画家的作品也从一个侧面呼应并展示了工笔画尤其是人物、花鸟题材的历史路径和传承成果。
“这个展览是对一代人的致敬。”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会长刘伯朗说,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有了无数人的传承,才能为民族赢得尊重,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此。这也是举办此次画展的初衷,即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人物画,以期唤起对京津画派的重视和研究,也是为三位老画家的生前好友、学生及画界同行搭建交流的平台。
80岁的女画家温瑛说:“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传承者。”这代表了在场众多老艺术家的心声。
展厅内参观的年轻观众
麻姑献寿图纸本重彩×66厘米樊尔萃
锦城丝管日纷纷66×45厘米王淑华
樊尔萃手绘丝巾局部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