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苏东坡与黄庭坚爱用的毛笔来看,晋唐书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用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虽有秦将蒙恬发明毛笔之说,但是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就出土了战国楚墓中的毛笔,可见它的历史更为悠久。当然,最初的毛笔形式非常简单,只是将笔毫捆扎在笔杆上而已。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毛笔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张怀瓘的《书断》中记载。王献之得到韦昶制作的毛笔,叹其“绝世”。到了宋朝时,毛笔家族又发生了大的分野。以宋代四大书法家中的苏*为例,他们所喜欢的毛笔就大相径庭。

那么,苏东坡与*庭坚用的毛笔有何区别?

一苏东坡:“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

据明人娄坚《学古绪言》卷二十:“宋时笔工称宣城诸葛,然苏、*之论似微不同。东坡于诸葛之外,颇称程奕及吴说父子,且谓散卓笔非诸葛不能制。自余笔锋譬如著盐曲蟮,作字有筋无骨。而山谷极称吴无至无心散卓,且云试使人提笔去纸数寸,欲左右皆能如意则诸葛败矣。似又以悬腕枕几而分,非笔之通论也。”

苏东坡非常喜欢“有心”短锋的诸葛笔。苏轼《笔说》赞说:“近日都下笔皆圆熟少锋,虽软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辄衰,盖制毫太熟使然也。……唯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又说:“本朝宣州诸葛氏笔,擅名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苏轼流放岭南后回都城,在叔静家用到诸葛笔,非常高兴地说:“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皆北归喜事。”

这种诸葛笔用“缠纸法”制成,毫健心圆,自魏晋以来已经闻名天下,唐代的鸡距笔便是诸葛家族的典型制作。宋代又称为“三副笔”,其特点如欧阳修所说——“紧心缚长毫,三幅颇精密。硬软适入手,百管不差一”!这种缠纸笔,笔毫约三分之二藏于管中(“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副毫是三层,一百根里面挑不出一根差的!许多仿制的诸葛笔虽然用功,但“草野气终不可脱”,可见诸葛笔制作的精良!

六品堂毛笔书法练习水写布套装毛笔字帖水写纸仿宣纸空白卷轴大文房四宝毛笔练字帖成人学生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旗舰店¥29.9购买

二*庭坚:“试提笔去纸数寸书,诸葛笔败矣”

*庭坚也称赞过诸葛笔,说它“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然而相对于诸葛笔,*庭坚更喜欢“散卓笔”,这主要是因为有心短锋的诸葛笔不利于悬腕写大字,而散卓笔则写小字大字均适宜。

*庭坚说:“有个叫吴无至的人,做无心散卓笔,大字小字都好写,然而学书法的人还是喜欢用诸葛笔,把手放在桌子上写小字,所以喜欢吴师傅笔的人就少。但是如果叫学书法的人试着提起笔来写,那诸葛笔就败了。”(“有吴无至者,……做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著臂就案,倚笔成字。故吴君笔亦少喜之者,使学书人试提笔去纸数寸书,当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然则,诸葛笔败矣。”)

吴无至是晏几道的酒客,*庭坚曾经多次同他饮酒并称赞他制的毛笔:“今都下笔师如猬毛,作无心枣核笔,可作细书,宛转左右,无倒毫破其锋,可告以诸葛高、李展者,侍其瑛也。”散卓笔笔心不缠纸且笔毫较长,便于写大字,能左右如意、随心所欲地表现曲直、粗细的笔法,而诸葛笔笔锋的伸缩性及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这是*庭坚推崇散卓笔的原因。

在《跋东坡论笔》里,*庭坚进一步指出诸葛笔的缺点,他说:“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者犹胜它处工者。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以谓笔论穷于此。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诮,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庭坚手札精选(一函一册)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购买

三苏*用笔差异的原因

苏东坡不喜欢散卓笔,说它是时人好奇尚异的产物,没有实用价值(“妄出新意,形制诡异”,“不经师匠,妄出新意”,“如著盐曲蟮,诘曲纸上”,“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他认为散卓笔锋软无心,形制怪异,有虚锋涨墨等毛病。(“若用今时笔,立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

但是*庭坚更喜欢散卓笔,受苏轼批评时他说:“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真可谓名不虚得。”出乎苏东坡意料的是,入管浅、出锋瘦长的散卓笔在书法界的发展突飞猛进。苏轼在流放八年后回到中原,发现士大夫都用散卓笔写字:“买笔于市,皆散软一律。”

那么,怎样看待苏*对毛笔的这种不同喜好?它与两人的执笔及书写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笔锋短毫硬,适合写小字。苏东坡写字时多三指单钩,枕腕写小字(“侧卧笔”),所以用诸葛笔比较合适,这一点也得到*庭坚认可(“诸葛笔,著臂就案,倚笔成字”)。然而,宋代以来高桌高座的书写方式逐渐取代此前席地低案的书写方式,这种方式的书写多“悬腕双钩”,笔锋大体垂直纸面书写,再加上毛笔书写大字逐渐更受人们欢迎,这种情况下笔头短的诸葛笔不利于左右挥洒,因此散卓笔的流行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了解苏*所用毛笔的差异,是理解晋唐笔法的关键:魏晋人多用硬毫写小字,大字从唐代开始逐渐流行,写大字要用较软的羊毫。要写出“多力丰筋”的字该怎样“用软”?在这方面颜真卿做了“起收藏锋”等勇敢的探索,成为王羲之身后最伟大的书法家。用软毫写大字的藏锋、绞转等笔法,开拓了书法的新世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的:“宋四家书风,皆出鲁公。”

*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松风阁诗》及草书《诸上座草书卷》《廉颇蔺相如传》等书法风格与他喜欢的瘦长笔锋或羊毫笔颇有关系。*庭坚书法中伴有的微小摆动,尤其是竖画或撇画的收笔部分往往带有波动,更应是苏轼所称“著盐曲蟮”“虚锋软熟”的瘦长锋笔触所为,可能是由笔锋柔弱及绞转提按所造成的。

徐邦达先生在《谈古代书画鉴别》中说:“笔的有心无心问题,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晋人王珣《伯远帖》,用的是一种吸墨不多转侧不太灵便(折笔处往往提起再下)的劲毫,为后世书中所没有见过的,是最为特异的了。僧法极(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些顿笔处有贼毫直出,也是特种制笔的缘故。唐代孙过庭《书谱》,僧怀素《苦筍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杜牧《张好好诗》等,大都是使用一种坚硬而看来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唐人万岁通天摹《王氏一门法书》中好多粗肥的字,还表现出开叉的笔划,就是因为诸王书原迹用硬笔又吸水不多的缘故。”

现在总有人喊着要恢复魏晋笔法,认为魏晋笔法失传以后书法就退步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晋唐笔法是硬毫单钩笔法,是小字露锋笔法。宋代以后高桌高座、悬腕双钩,用软毫写大字,要玩转软的羊毫还用魏晋的硬毫笔法行吗?想体验魏晋笔法,还是试试用缠纸笔举腕单钩书写为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