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抱朴守真,研古求新这个雄安案例给 [复制链接]

1#

作者:北林地景·孔宪琨

两千多年来,中国园林一直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雄安新区的城市轴线南源江河、北指燕山,在神州大地上绘就一幅虚实相辅、天人合一的中国画卷。在雄安新区起动区内,城市中轴线上分布雄安最重要的场馆和园林,悦容公园是此轴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悦容公园分为北、中、南三苑,三苑之下再细分9个园中园。九园分别由9个单位设计,各园主题不同,风貌各异,旨在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九园交织,成为当代中国的园林文化室外大讲堂。

占地百亩的松风园有“三北”之誉——位于城市中轴线北部、悦容公园北苑、悦容九园最北。顾名思义,松风园以“松”为主题。具体到设计,松风园应体现何种设计风格、以何内容体现中华文化、如何古今交融?缘此三问,中国城乡大家庭成员北林地景设计团队从我国古代哲学中寻求答案。

思考与认识

春秋时期,老子洞悉天地运行规律,了然世间万物消长法则,写下字的《道德经》,其中第二十八章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文中提及“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是3组互为对立且相辅相成的因子。选择前者还是后者?皆不是。老子的答案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三者皆为代称,意指事物的最初状态。“朴散则为器”,“朴”指从事物的最初状态中悟出“道”,“器”指具体事宜。面临抉择时,应本着谦逊态度,回归事物起源,不失初心地进行纵览全局的思考,进而获得相对准确的判断。

松风园平面

设计团队套用我国先哲思想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以探索松风园的设计思路。上文3组因子的前者可极端化地视为“人工、城市建筑、刚硬、华丽、现代园林”,后者可极端化地视为“自然、城市绿地、柔软、朴素、古典园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不应片面地选择前者或后者,而应重回中国园林的永恒话题“人与自然”进行思考。雄安城市建设方向为城市与自然融合,其正确做法是:城市中轴线自人口密集城区一路向北,从人工过渡到自然。如若启动区的核心区是“庙堂”,悦容北苑是从“庙堂”过渡到“江湖”,位于北苑最北端的松风园则是江湖偏远处的“隐逸之所”。身负“三北”之名的松风园应尽量趋近于自然的原始状态,展现中国园林自然朴野风貌。

时至今日,园林在技术层面已臻成熟,现代人模仿重现明清园林并非难事,难点在于依据我国传统园林建造的既有经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以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朴”,以松风园为“器”,寻求符合时代特征的当代园林理论与实践突破。通过对我国先哲思想的研究和对雄安建城理念的学习,设计团队将松风园设计思想确定为“抱朴守真,研古求新”,并以此指导松风园建设。

松风园东入口

研古与求新

学古而不拘泥于古,研古的目的是求新。谈到对“松”的情感,中国人远超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古人尊“松”为“百木之长”,文人最喜长期与松相伴,以松拟人、自勉、抒怀、咏志,从而留下以松为主题的大量诗、词、书、画,在这些作品中,松被赋予远超其表象的文化意象。

为深入剖析古人对松的情感,设计团队收集余幅与松相关的古代名画。在反复研读过程中发现:古人在松下对弈以求超越自我,在松间抚琴以感悟天地,在松林诵经以安抚心绪,在松巅观山水而生成山水观。鉴于松风园面积较小,无法容纳过多内容,故设计团队将百余幅古画中的信息进行凝练,结合古人闲情逸趣,提炼“品画”“寻仙”“观瀑”“参禅”“问茶”“听籁”等松间六事。

基于松间六事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考虑,设计团队对河北省太行山脉的自然地貌、山中民居选址及外观进行深入研究——背风向阳可实现冬暖夏凉;安于山腰平坦处可降低建设成本;保留大树以乘凉;住宅邻近有益于加强邻里互助;不拘规格的毛石墙是山中最易开采的材料;就地取材、手工敲打的青石板造价低廉;坡面屋顶有利于雨季排水。对山中民居了解愈深,就愈加折服于古人世代传承的生存与生活智慧。

松间六事的轮廓逐渐清晰,在此基础上,如何将松间六事有序组织,使之从单一事件融合成为系统的六事是设计团队思考的重点。

松间六事

空中栈道将“问茶”和“听籁”连接

空间与活动

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叙事方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用长卷描绘了曹植与宓妃“相遇、相慕、别离、相思”,事情发生在有山、水、林、田的洛水之畔,美好的传说因真实环境而更加生动。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用长卷描绘官员韩熙载家筵过程中“听琴、观舞、休息、清吹、送客”5个场景,斗室之间的场景转换,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基于以上两个长卷故事的组织方式,“松间六事”应放弃“为六事分别营造环境”的设想,转换为“先有山水环境,再择地放置六事”的思路。我们在脑海中虚构出“松林环抱、青丘幽趣、随性质朴”的隐逸之地,借鉴中国长卷的叙事手法,依托中国园林的美学经验,以及现代电影的场景转换方式,进行松间六事的事件序列及事件场景的重组和重构,并写出以第一人称视角游历的《松风园记》。

《松风园记》以文字的力量,催生较图纸更直观的空间张力、细节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松间六事或隐于覆土建筑的内庭院,或于断桥处遥望岛上的松下残局,或进入崖下草庐推窗观瀑,或在竹林参悟《心经》,或坐于后山品茗听古人操琴,最终到达松风园的至高点,感知风入松林的天籁之声。

近处“观瀑”,远处“听籁”

从“观瀑”看“寻仙”

通过挖湖、起丘、隐筑、圆境4个步骤,松风园形成东路、西筑、南塬、北丘、中心湖的山水框架。松间六事或聚或散、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隐或现、或虚或实,可观水影山色、听泉声梵音、闻松林清香、品“荷钱”甘苦、抚粗砺竹石。全感官调动人的眼、耳、鼻、舌、身,外加四时之变、阴晴之变、昼夜之变,游客可历千年松林雅事,睹森然万象,以观照内心。

松风园的古意框架之下,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