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国大V他写最好的情诗挨最惨的骂,鲁迅评 [复制链接]

1#

树沐晴风

编辑

毛毛雨丹尼尔李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民国时期那些仁人志士,要么认真到有些刻板,要么潇洒得一身风流债。

偏偏有这样一个奇人——

为写书,他公开登报征骂。

想扩大《新青年》的影响力,便自导自演了一出双簧戏。

拿得了世界上最难考的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也写得出让人捧腹的自黑打油诗。

写下的爱情诗迷住了一众青年男女,一生却只深爱一人。

鲁迅评价他“没有什么韬略,也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让人感到亲近……”

这个人,就是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

登报征骂的清奇才子

身为语言学家的刘半农自然会琢磨:语言,既要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还得有下里巴人的接地气呀。什么话最接地气?骂人的话啊!

于是,他便要编一本《骂人专辑》,这一想法让他兴奋不已。

为了最大范围地征集素材,他在《北京晨报》上登出广告——征骂。

身边的文人学子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了,平日里端着儒雅的姿态,哪能张口闭口骂人呢,现在有一个名正言顺骂人的机会,还不借此放飞一下自我。

广告刊登的第二天清晨,周作人来了,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周作人单刀直入,用一口绍兴话眉飞色舞地把刘半农大骂一通,骂累了,扬长而去,大呼过瘾。

刘半农耳中的余音还未散去,赵元任又赶过来了,分别用湘川皖鲁等各地方言大骂特骂。临走时,还表示不要太感激我呦。

刘半农被骂到不敢在家待了,跑去给学生上课。

谁知,他一到教室,操着五湖四海各地方言的学生们群起而骂之,到下课都没骂过瘾,强烈要求老师拖堂。

刘半农赶紧跑路,又遇上章太炎。老先生秉着诲人不倦的心态“授骂”。

边骂边解释,这句是汉代的,出自哪本书,骂法来源于唐朝,哪篇文章提及。

章太炎引经据典地骂,跨越上下五千年地骂,把刘半农先祖都问候遍了。

一同作伴的人听不下去了,他们赶紧作揖,借故离开。

他走过市井小巷,也会有人冷不丁冒出来,对他一通骂。

刘半农,气也不是,恼也不行,自己征的骂,哭着也得听完。

这本关于骂人的书,是否创作了出来,无从查证。

但为了写书,登报征骂,怕是古今中外只他刘半农一人。

演双簧戏的事业达人

虽然骂人这本书夭折了,但刘半农另一件惹人捧腹大笑的事却对中国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人们还是习惯于运用旧文学,遵循旧传统。

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给《新青年》写稿的刘半农,为了将新文化运动推广开,决定和钱玄同一起炒作新文化,自导自演了一出双簧。

先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维护旧文学,批判新文学的名义,写了一篇言辞犀利、刀刀见血的文章,把刘半农、鲁迅、沈尹默这些新青年挨个痛骂一番。

随后,刘半农假冒记者身份,写了《复王敬轩书》进行回帖开撕,其篇幅长了10倍,力度更是剑剑穿心,逐字逐句驳回了钱玄同的那篇文章。

广大青年学子,在实力高低一看便知的情形下,开始对《新青年》路转粉。

然而,钱玄同假扮的身份竟吸引到了真爱粉,这个人给陈独秀写信,批评《复王敬轩书》的语言太过犀利、刻薄,已经上升到了人身攻击,实在不妥。

陈独秀借这个契机,发表了一篇《答崇拜王敬轩者》,批判他不明真理,只看细枝末节,言之凿凿的论述又完胜一局。

这出双簧戏愈演愈烈,把新文化思想顶上了热搜,那些维护旧文学的老学究们闻风惊坐起,也加入到这场辩论中,但已为时晚矣。

新文化思想已随着这阵狂风吹进了中国学子的意识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新文化运动,滚滚向前,中国革命的火种,也借此散播。

若民国也评奥斯卡,刘半农真是担得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

执著认真的超级学霸

尽管刘半农习惯于剑走偏锋,但对研究没有丝毫的含糊。

他因“中学肄业的大学教授”成为传奇人物,在北大教书时声名鹊起,但却选择了出国留学,要考一个响当当的博士学位回来。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刘半农考取了世界上公认最难考的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也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大奖的中国人。

(图年,刘半农获博士学位时的毕业照)

除了演双簧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刘半农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女性第三人称指代词“她”。

近代之前,中国的汉字中并没有明确区别男女第三人称的专有词。

但随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先进思想的的数量激增,笼统地使用“他”,表意上很容易出现混乱。

正在出国深造的刘半农,受英语的影响,首先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进行了非常系统化的论述。

但当时的女权主义者们并不买账,她们认为这个字存在性别歧视,纷纷走上街头,抵制这个字,痛骂这个人。

刘半农看到自己的初衷被误解,便专门发文“辟谣”,又创作了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率先使用这个字,经过赵元任谱曲后,这首歌火了起来。

“她”字也顺势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今,“她”已是我们书写时常用的一个字,这便是他认真做研究最好的成果了。

始终如一的贴心丈夫

刘半农的认真,不止在对待学术这些严肃问题上,对待感情,亦是如此。

尽管有着诗人的才华,文人的幽默,但他一生只爱一人,一世只娶一妻,还是因父母之命娶回家的。

在别人都极力反对包办婚姻时,他对这一安排满心欢喜。

按照当时的习俗,结婚前,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

或许是好奇心太重,亦或不受世俗约束的本性使然,刘半农秉着一股孩子气,偷偷跑到了未婚妻朱惠的家中。

在朱家的庭院里,影影绰绰的桃花遮住了朱惠的倩容,正在劳作的她看到刘半农,便羞怯地躲进屋中。

这次的突袭虽不是很成功,但刘半农已认定了这位妻子。

他看到朱惠还裹着小脚,就回家央求母亲,到朱家劝阻未婚妻裹脚。

这番暖男行径,让朱惠少受了很多痛苦。

刘半农20岁时,两人成婚,开启了甜蜜幸福的婚姻生活。

他会把朱惠的美人痣写作“妻有眉心一点麻”;还会在照片的背后题上“暗红光中的蜜吻”。

他对妻子的爱不单单是说一些酥酥麻麻的话,更在于体贴入微的行动中。

婚后,朱惠两次流产。刘父不满,想给儿子纳妾。刘半农不愿意妻子受委屈,就悄悄把妻子带去上海生活。

结婚六年后,大女儿出生了。决定出国留学时,刘半农不愿忍受相思之苦,便把妻女一起带去伦敦。

(图6刘半农和家人)

本就生活困难的情形下,朱惠又生下一对龙凤胎。刘半农尽管要忙于学业,但也会竭尽所能地帮助妻子照顾家庭。

学成回国,为了避免妻子晕船,他又特意多花钱买大船的船票,只为坐着平稳些。

都说“才子多薄情”,同时期的,徐志摩逼着刚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郭沫若害得于氏两姐妹因他自杀身亡;即便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文豪鲁迅,冷落发妻朱安,与许广平共渡一生。

而刘半农是才子但不风流,三千若水中,只与朱惠一人携手白头。

要说男人最高级的修养是什么,当属感情上的自律吧。

敢于自黑的幽默男孩

刘半农向来是个快活的人,对困难的环境,对他人的评价,总是能以自黑的方式化解窘迫。

在欧洲留学时,刘半农的生活极为拮据,甚至没钱理发,都快变成野人了。

身边的留学生鄙夷他,骂他为中国人丢脸。刘半农非但毫不介意,反而把自己住的地方取名“花子窝”。

好友赵元任夫妇去看他,要跟他合影,刘半农竟让他们一起坐在地上扮乞讨状,让两人哭笑不得。

学成归国后,刘半农的歌已经红成了“霸屏金曲”。

有一群青年学子化身迷弟迷妹,要一睹这位浪漫诗人的风采。

结果却是大失所望,刘半农,并不英俊,还显得老气横秋,他们内心的欣赏瞬间幻灭。

人群中传出失望的声音,有人甚至感叹:“原来是这样一个老头儿。”

此情此景,刘半农非但没有生气,还风趣地写了一首打油诗自黑:

“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自黑的灵*万里挑一。

还有一次,画家王悦之给刘半农了一幅画像,刘半农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自题画像》来自黑。

尾句是“蓝布大衫偏窃喜,笑看猴子沐而冠”。是不是黑得很猛?

后来胡适看到这首诗,就写了一首《和半农的〈自题画像〉》,笑他“方头真博士,小胖似儒医”。

对于胡适的“小胖”之称,刘半农也毫不在意。

自黑都不怕,还怕被别人黑吗?

敢自黑的人,透出来的是骨子里的自信,这种幽默能化解他人和自己的尴尬,非大智慧和高情商之人,难有。

但好玩的大男孩,却因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让命运之神当了真。

年,刘半农一行人赴内蒙古,考察民俗。夜宿草房时,他躺在一张行*床上,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自己是停柩中堂。同行者大笑。

谁料一语成谶,途中,刘半农被蚊虫叮咬,染上回归热,考察结束后,已无力回天。

(图7刘半农赴内蒙考察)

这个一生赤诚坦荡,顽劣又认真的少年,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人间。

老人们爱说,小孩子的话最灵验。刘半农被自己的玩笑说中,不知是不是因为活得太过率真。

在刘半农的追悼会上,北大校长蒋梦麟亲自主持,胡适在介绍他的生平时,几度哽咽,全场师生齐声痛哭。

若云端的他能知晓这一切,不知是欣慰还是又要自黑?

他的一生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虽然短暂,却因了赤诚和童心,活得分外精彩。

快活的人不易老,率真的人永远似少年。

《小王子》中说:使生活如此美丽的,是我们藏起来的真诚和童心。

最好的怀念,是带着如他一般的处世态度,活出我们热闹升腾的人生。

.END.

倾情推荐:

鲁迅文章被删出教材,是他远离了这个时代?这10个金句体会一下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潘玉良被丈夫赎身后,为何阔别40年?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