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证状的图片库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1.html岁月流金,甲子春秋。
年8月1日,巴彦淖尔日报社将迎来建社60周年!为迎接建社60周年,抒发新老报人、通讯员及广大读者对《巴彦淖尔日报》(蒙汉文版)、《巴彦淖尔晚报》的美好记忆和点滴情怀,巴彦淖尔日报社特别举办征文活动,以下是征文选登。
扯不断的红线
——我和《巴彦淖尔日报》的情缘
宋庆法
年《巴彦淖尔日报》迎来了创刊60周年,得知巴彦淖尔日报社开展了“我与《巴彦淖尔日报》60周年”征文的消息,我激动不已,作为一个外地人我不得不说说与《巴彦淖尔日报》扯不断的那份情缘。
十几年前,公司的一纸调令将我从山东调到了内蒙古,企业驻地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大山里。当时,我认为内蒙古要么是无边的荒漠,要么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方圆多少里都不见人影,那里该是多么孤独的一个地方!和我一起来的同事,几乎没有人能够正确读出“巴彦淖尔”这个名称,大家异口同声念作“巴彦卓尔”。说起来很有趣,总认为草原上缺水,很自然地把“淖”字的三点水去掉了。
进入临河境内,看到沿途沟壑纵横,我们对“内蒙古”这个地方有了质的改变,怎么也不会想到,明明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方,竟如烟雨袅袅的江南水乡。
我有个习惯,不管到何处的机场、车站亦或留宿地,总爱浏览一下当地的报刊,上面不仅有大*方针,还能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晚饭后,我从饭店里要来一份当日的《巴彦淖尔日报》,拿在手中,我仔细端详了报头,是典型的毛体字,紧挨报头的一句话是“一报在手知天下”。那晚,我是读着《巴彦淖尔日报》进入的梦乡。
到达岗位的第一天,我问办公室的人员:“咱们单位订了几份《巴彦淖尔日报》?”
“5份吧,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各1份,再就是办公室1份。”
这个回答让我不是很满意,上千人的企业这么几份报纸怎么能行?!要订到车间,以后慢慢再订到班组,考虑到企业中还有不少蒙古族同胞,不光要订汉文的,还要加上几份蒙文的。
自此以后,公司立下了个规矩,谁要是再把巴彦淖尔念成“巴彦卓尔”,就让他读《巴彦淖尔日报》。单位有一位分管后勤的同志爱好诗歌写作,经常把作品展示在QQ群里,有一天我鼓励他把作品发到媒体上。他说:“作品没那么高的水平,胡诌一气闹着玩行,发到媒体恐怕贻笑大方。”
“你不发到媒体上,怎么晓得水平高低?”我摊开一张《巴彦淖尔日报》,对他说:“你看这‘北方诗歌’副刊版面,经常登载些诗歌,你可以发上去试一试。”
没想到我的鼓励起了作用,没过多久,他的作品就出现在《巴彦淖尔日报》的副刊上,高兴之余还专门请我和几个朋友搓了一顿庆贺。是《巴彦淖尔日报》副刊发现了他这棵新苗,后来他的诗歌频频见诸各种媒体。
因长期驻扎在外地企业,山东总部的人员也不断往来,每次他们临走时我会把积攒的一些《巴彦淖尔日报》送给他们。
如今,我虽已告别了巴彦淖尔快两年了,与《巴彦淖尔日报》建立起来的感情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出,总觉得一天不看《巴彦淖尔日报》就缺了点什么,巴不得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