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遇见u0001非遗u00 [复制链接]

1#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国古琴体现着古代漆艺的至高境界。”——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中如是说。8月15日,“遇见非遗吴中琴韵”松风听音名家古琴漆艺文化展,在上海松江区泗泾镇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正式开展,让观众实地领略了古琴斫制技艺中的中华传统漆艺之美,体验古琴与漆艺两大国家级“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由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松江区人文松江活动中心主办,上海市松江区闻阊文化推广中心、泗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承办。除展出松风听音古琴馆斫制的馆藏古琴外,作为人文松江艺术家驻留目的地,本次展览同时特邀苏州市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吴门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敏飞老师,携所斫古琴50余张前来参展交流。

  
  据考古证实,中华先民用大漆髹饰器物的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要“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中华漆艺也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琴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圣人修身之器”、“文人雅事之首”。“古琴与漆艺,这两项指尖上的非遗绝技,自古便完美融合,凝聚着中华传统工艺的高超智慧,也成为‘国礼’上品。相较于其他漆器作品,古琴虽光素无纹,但由于其表面的漆层与音色呈现的干系甚重,因此在古琴的斫制中,对于髹漆工序的要求更加精准与严格,极尽精工巧作之能事。”本次参展斫琴艺术家刘敏飞说。

  
  ▲松风听音所斫64卦古琴之“水火既济”

  
  斫琴中的髹漆工序,是古代漆艺水平的最高呈现,除了护琴定形的功用之外,还对琴音的稳定持久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松风听音古琴馆斫制的古琴,传承着吴门琴技的优良传统工艺,斫琴师将髹漆古法工艺与当代技艺相容融合,每一把琴都将‘古漆新韵’体验的淋漓尽致。”松风听音古琴艺术总监、吴门琴社社长、中国琴委会副主任吴明涛在做古琴漆艺知识讲座时讲道,他表示,“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历时三年斫制而成的松风听音64卦古琴,不仅讲述了一段百年泗泾琴缘,更将古琴漆艺推向新高度,也成为新时代江南琴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刘敏飞所斫古琴之“庐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松江区持续推进“人文松江”品牌建设,着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发展。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向世界讲好“人文松江沪派江南”的生动文化名片,体现出人文松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松风听音古琴,现已也成为松江区泗泾古镇非遗转化的特色成果之一,让非遗在新时代呈现新光彩。

  
  ▲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一角

  
  一张上乘古琴的诞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砺和沉淀,斫琴师往往花费两三年的时间反复打磨调整。为古琴髹漆可分为披布、上漆胎、打磨、走水等程序。漆艺技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古琴的造型、音色、保养及弹琴时的走手抚按。每个优秀的斫琴师皆保留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可根据琴的用途及琴人的要求调整音色与琴面的手感。这样匠心之作的古琴,不仅是爱琴人珍藏的经典乐器,更是一件精美的大漆漆器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据了解,本展将延续至8月29日,欢迎喜爱古琴及中华漆艺文化的市民前来观展交流。(通讯员/汪瑞林)

  
  延伸阅读:本次参展嘉宾刘敏飞简介

  
  刘敏飞,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吴门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吴门琴社社员。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师从吴门琴家吴明涛先生。年成立琴源居古琴工作室,十余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传统制作工艺,所斫制的古琴音色透亮古朴,被众多琴人演奏收藏。其作品《永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用于开展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相关社教活动。作品《洒金蕉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琦玉》获中国第五届“苏艺杯”银奖,作品《落霞》在第七届“苏艺杯”工艺美术大赛获优秀制作奖,作品《洒金蕉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八届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优秀奖。

  
  多年来积极参加各类古琴推广传播活动,年被评为苏州市老年大学优秀教师,年被评为青少年民族乐器展演优秀指导教师。年作为上海市松江区“人文松江”艺术家驻留目的地——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驻留艺术家,参加松风听音名家古琴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