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需要含蓄和形象,但又无法如散文那样,卷帙浩繁地进行重复的描写,而是需要精练字句,巧设构思,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同时又能读者从中深受启迪。
古代有很多才子名不经传,甚至是隐姓埋名,但是他们的一些作品却个性鲜明,语言幽默,展现出其真知灼见和高风亮节。下面分享诗人山亭避暑,题留了一首五律,一语双关,令人感觉耳目一新。
山亭避暑
宋代: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作者乃南宋遗民,其真实姓名无法考证。由于他自称山民,喜欢游山玩水,却不求闻达。后世在整理其诗歌作品时,就称呼他为真山民。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避暑时的所思所想,语言诙谐,寓意深刻,值得欣赏。
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古代人为了避暑,经常来到水边或山里。而山里的凉亭一般修建在山顶或半山腰,不仅适合观赏风景,而且盛夏时在其中休憩,也会觉得非常凉爽。
诗人在山林中避暑,看见景色宜人,忽有所感。作者首先紧扣题目,抒写了自己对清风的喜爱之情。他叮嘱自己千万不要放下门帘,不然就阻挡了徐徐的山风。
可见这里的凉亭并非完全通透,其实更类似于楼阁。一个“碍”字,表达出一种珍爱之情,诗人不愿漏掉一丝凉风,所以不断地提醒,不要放下帘子。
颔联一语双关,“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山林里一片清凉,随处都能避暑,可是有些人却偏要趋炎。这里的“炎”字,既指盛夏时难熬的炎热,又暗指某些人为了各种目的而趋炎附势。
诗人历尽坎坷、阅历丰富,并身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又感慨那些公子王孙们纸醉金迷。自己就是因为不愿随波逐流,才甘愿隐居林泉。虽然日子艰苦,却落得个逍遥快活。
颈联描写了山亭优美的景致,“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千顷水面、碧波荡漾,松风四檐、竹松掩映,作者从视、听和嗅觉等方面,传达出身处山亭之中,感受到的凉爽。
挺拔的翠竹,坚韧的青松,都象征着卓越品格和高洁精神,也体现了诗人不愿屈服的坚强骨气。作者并未提及一个“凉”字,而竹色在水面上的青碧倒影,还有亭阁周围的山风,无不透出一股清爽宜人的氛围,让人仿佛来到了美轮美奂、又清凉无比的仙境。
结尾颇显风趣,诗人非常喜欢山林里的幽静、雅致气氛,不仅尽情享受,而且还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分享给自己的诗友,似乎在召唤大家,赶紧来吧,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清凉和舒爽。
“未伤廉”三字,出语俏皮,好像是信手拈来,其实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他多么希望整个社会一清如水,百姓们也不会遭遇灾荒和人祸。可惜在封建社会,这样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真山民的这首诗写景生动,景中寓情,表达了自己对山中清凉环境的惬意感受,又委婉地批判了很多人贪图名利、背弃祖先的丑陋嘴脸。诗人纵然过着艰难的日子,也不愿入仕元朝,表现出诗人不屈的气节。
作者用幽竹、松风展现出山亭周围的雅致和凉爽,并采用一语双关的描写手法,体现出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技巧,如有神助,更令人感觉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