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教AI读古诗胡晓明 [复制链接]

1#
如所周知,在智力角逐上,AI已经打败了人类围棋手;在设计、绘画与音乐方面,AI也不断传来攻城掠地的好消息;在写诗、注诗、评诗以及译诗等方面,AI当然已有长足的发展。然而究竟,无感无心的AI,如何进入人类感觉最灵妙也最个人化的诗歌?最近,我尝试了与ChatGPT4共同完成一个古诗鉴赏的小课题。在这个过程中,ChatGPT4的表现让我既喜又忧,更让我产生了不少期待。人脑互进如何介入教育与学习?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或许不失为一个有趣的个案。以下是完整的提问,中间我的插议和说明用括号,最后是我的分析。第一问:以下两首题画诗的风格、意境有何不同?一、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不用抚琴山已响,松风谡谡正堪听。二、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无弦琴作山河响,莫使人从指上听。(我这个题目其实里面埋有两个“地雷”:一个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AI能做到鉴赏其中的奥妙么?另一个是,这两首诗其实是饶宗颐先生一首名为“题南田画”的定本与稿本,我当然不会告诉“他”哪一个才是定本)ChatGPT4回答:这两首诗虽然在字面上有相似之处,但在风格和意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首诗:“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不用抚琴山已响,松风谡谡正堪听。”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与自然界深度融合的境界。诗人通过心灵与自然的交融,达到了无需外在动作即可感受到大自然之声的境界。“不用抚琴山已响”表明诗人的心境已经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即使不弹琴,也能感受到山的回响。最后一句“松风谡谡正堪听”强调了在这种心境下,即使是微风吹过松林的声音也显得格外动听。第二首诗:“心通造化扣幽扃,笔下山河袖里青。无弦琴作山河响,莫使人从指上听。”这首诗在前两句与第一首相似,但后两句有所不同,更强调了一种超脱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无弦琴作山河响”暗示了一种超越物理形态的音乐,即使没有实体的琴,也能表现出山河的声音。最后一句“莫使人从指上听”则提醒人们不要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