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73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诞生。说起与她的缘分,还得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
年是我高中毕业的那年,由于高考涉及到时事政治,当时在农村数字化的媒体几乎没有,那时父亲在村委会担任秘书工作,经常可以看《人民日报》,我也慢慢养成了看报的习惯,在假期几乎天天往村委会跑,《人民日报》成为我了解时事政治的唯一渠道。当时的报纸在印刷、设计、编排、内容等方面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灵活、全面、吸引人,但对一个山村的孩子而言,能看到《人民日报》,了解时事政治,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或许,年是《人民日报》繁忙的一年,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三峡工程进行大江截流等等,都来源于《人民日报》的报道。
年7月,我高考落榜。冬季参军来到部队,连队的报纸除了《人民日报》还有《解放军报》《战友报》等,但我最喜欢阅读的还是《人民日报》,特别是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人民论坛”。从思想上讲,不论是深度还是高度堪称一绝,还有“副刊”的文学作品等。在连队有时看报不方便,就利用休息时间“出公差”帮机关单位干活,比如搬家具、擦玻璃、打扫卫生等,可以接触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看到好的文章就把报纸留下,走时带上,回去再剪报。
在剪报当中,还有过一个小插曲。一次,在“出公差”帮助一机关打扫办公楼,在卫生间地上发现一张报纸上有一篇很好的文章,碰巧该文章的版面有些“泛黄”,但那篇文章对我当时的写作很有帮助,最后还是把文章“小心翼翼”的撕下来,夹在报纸中,粘贴在剪报本里,有很长一段时间,翻开剪报本都能闻到那个“味道”。
人民日报社
年是我参军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人民日报社培训中心要举办新闻与文学专业培训学习,学费元,当时津贴一个月才52元,半年的津贴,没有犹豫,东拼西凑加上自己积攒的,把学费邮寄走,报名参加了新闻写作培训,为期一年。人民日报培训中心随后邮寄来教材和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创刊号《青少年杂志》和印有“人民日报培训中心”字样的胸徽及贴有相片的学员证。从马克思新闻观、什么是新闻、新闻不能缺少五个“W”等学起,半个月邮寄一次教程,完成一次作业,培训作业经老师审阅,合格通过后,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次的教程学习。
连队领导知道后,特别支持我的选择,专门安排我到后勤工作,可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时虽然累,但特别的充实,同时也尝试写一些豆腐块似的小文章,也能见诸报端。
人民日报社
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忙碌着,老班长从连队回来,手里拿了个大信封在叫我的名字,我以为是家乡来信了,看信封便知道是人民日报社培训中心寄来的,是结业证书。我高兴的都手舞足蹈了。从年4月开始学习新闻写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顺利结业。从此以后,《人民日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学习、研究、再学习!看报、剪报、粘报、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坚持到现在。
人民日报社
结业证书及学员证
年,在地方已参加工作11年的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写作。而这一年却转岗多个部门,因自己爱好新闻写作和当时在人民日报培训中心的获得的新闻专业“结业证书”,最后转岗到了当地宣传部门,专门从事党的对外宣传工作。而新时代的《人民日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比如在年的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刊登四川读者文章《走路开车看手机是把生命当儿戏》,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结果被人们往往忽略,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在5月16日“要闻”版,刊登肩题是《脱贫账目不取巧,项目规划不脱节》,主题是《向“数字脱贫”“拍脑袋规划”说不》的文章,阐述了防止扶贫形式主义的三个方面,对于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举办的“网络宣传管理专题培训”学习,并且参观了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办公场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来到人民日报社并亲眼目睹人民日报社“拇指造型”般的办公大楼,是梦寐以求的。每一次培训或学习都是一次自我锻炼提高的机会。可以说,人民日报培训中心开启了我书写新闻的大门。
人民日报社
回首二十年,一场无悔的青春岁月。从读报、剪报、评报到写报,先后在《战友报》《乌兰察布日报》《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等媒体及网站刊登新闻稿件多篇,文学作品20余篇。#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