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从中长期看,国内粮食生产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此外,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稳产增收依然面临压力。
近年来,我国在多个产粮大县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实施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财政资金撬动下,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实践,寻找较高赔付水平与较合理保费投入的平衡,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
中华保险集团总裁高兴华介绍,“十三五”以来,中华保险在各级财政部门支持下,累计开发个粮食作物保险产品,积极完善供给端产品体系,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保险保障需求。中华保险已在27个省份、个市、个县,累计为7.55亿亩粮食作物提供了亿元的风险保障,赔付亿元,惠及农户万户次。
年,中央决定扩大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的补贴范围,中华保险在内蒙古、辽宁、山东等8个省份个县,通过科技赋能精准开展承保理赔工作。为万户农户、万亩三大主粮作物提供亿元风险保障,累计赔付3.1亿元,惠及农户19.3万户次,为稳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中华保险积极落实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扩面政策,秉持愿保尽保政策,扩大主粮作物保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粮食安全。中华保险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提出的种业振兴行动,在湖南、江苏等6省份推进水稻制种保险,在山东、新疆推进小麦制种保险,在新疆推进玉米制种保险,有力保障了种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种植业的重要生产要素,耕地保护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华保险围绕着耕地保护、增量和提质,在内蒙古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缺陷保险业务,为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在吉林和辽宁试点开展“黑土地综合保护责任险”。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保险依托现有科技实力,持续推动土地信息的精准化应用,发挥保险精准服务职能,把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与保险业务创新紧密衔接,融合卫星影像数据、行政区划数据、耕地地块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和农户历年承保数据等形成承保标的库,精准解决作物承保面积的真实性问题,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服务。
此外,中华保险顺应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和智慧农业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信息化、数据化和自主化水平,打造了“数字中华”的农险品牌。种植险遥感落图撞库准确率高达95%,承保地块覆盖率有效提升。
高兴华表示,中华保险将继续开发“三农”系列科创类保险产品,创新大型农机首台(套)/新材料保险、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及智慧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机械、设施和社会化服务的保险机制,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稳定器、风险减震器、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经济日报记者于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