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岭南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汉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古园林,这是园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历史发展
岭南园林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
秦汉、三国时期是岭南园林的生长期。秦汉时期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赵佗所建)是岭南园林最早起源的代表。到了三国时期,岭南园林的私家园林开始产生,代表作品有虞苑。
唐代、五代十国是岭南园林的发展期。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促进了岭南寺庙园林的发展,如南华寺;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仿唐上京之制,建立城市中轴线,形成左右分区,兴建园林宫馆,于城南今九曜坊建南汉宫,西部城区水域成网,出现了富豪所建的私家园林,此时的南汉王朝园林是岭南园林史上皇家园林的第二个高峰。
宋代是岭南园林的兴盛期,此时期私家园林逐渐发展,城市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衙署园林也稳速发展。
到了明清,岭南园林发展至完全成熟时期,代表作有岭南四大园林(余荫山房、梁园、可园、清晖园)。
岭南园林特点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
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岭南文化具备了开放灵活、多元、兼容及讲求实效、不断开拓进取的特性。因此,岭南造园善于吸收外来的园林风格,多元兼容,讲求庭园的实用性。具有江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也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的风格特征表现为“疏朗通透、兼蓄秀茂”。这也是近代岭南文化具有世俗务实、兼容并蓄、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海洋文化特点的直接原因。
建筑形式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
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
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工匠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西欧式。
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
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代表性园林
清晖园
顺德清晖园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此园始建于嘉庆五年(),面积为二万二千多平方。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馈交互融合。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
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番禺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兴建,距今多年。
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二千平方米,为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并因它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年),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
在3.3亩的土地上,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山水桥榭,亭楼馈,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岭南园林虽然在建筑的艺术造型上不如苏州园林那样轻巧,也不像北方园林那样平稳持重,但在动用植物材料造景上却独树一帜,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同的地域保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同的时间段,这既是一种空间上的差别,也是一种时间上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