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相遇,茶为主演,具为助演,缺了谁,这场演出都是不完美的。人与茶,茶与具,好像是天地自然间约定俗成的规矩、秩序和法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饮得一盏好茶,必要有好的茶具。茶具是饮茶必备的物质载体,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自古有之,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茶文化不断的发展,对茶具的要求也愈来愈挑剔。
品茶,不但对茶叶的色、香等作出要求,品茶人的心境以及品茶时所处在的客观环境均对品茶活动作出了影响。基于此,茶具对其影响也不能忽视,好的茶具可以调整人的心情,可以冲泡出优质的茶水,可以提高品茶时的氛围感,故茶具在品茶之时十分重要。
别来犹记松窗外一掬清泉自点茶——宋代的点茶茶具
点茶,又称“泼茶”、“试茶”,是宋元时期饮茶的主要形式。点茶在宋元时期蔚然成风,点茶促使宋代的饮茶文化形成了“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这样的社会氛围。
在蔡襄的《茶录》中记载了宋代点茶浅的准备工作,即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在点茶前,涉及到贮茶所用的器具,即茶贮,在《茶录》中记载的贮茶用具主要有茶焙(见图1)、茶笼(图2)及藏茶罐。
茶焙是由竹编成的,茶焙顶部有盖,中部被分隔,其目的是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经久。
茶笼由蒻叶编制而成,在防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茶笼在使用时需要将茶瓶用蒻叶密封包裹后,将其放入蒻叶笼中高挂。
在点茶前,还需要确认茶饼新陈,陈茶需先用沸水煮,用茶钤将于小火上方将其炙干,即为炙茶。茶钤是把黄金或者铁制成夹子形状,用来夹住茶饼在火上炙烤的器具。(现代茶艺不存在炙茶这道工序,故此茶具也不存在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也较难找到图)
新茶则可直接用茶碾(图3)将其磨碎,即为碾茶。
茶碾的制作材料,陆羽主张用橘木或梨、桑等制作。宋代在点茶之时要将茶块迅速碾碎,故要求用质地坚硬的银铁。《茶具图赞》中记载的茶碾工具有“金法曹”和“石转运”,“金”“石”是制作茶碾的主要材料,“法曹”是司法机关的官职明,“转运”的“转运使”,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责任。
茶叶碾碎后要用茶罗(图4)进行过筛,即罗茶。
茶罗的网要细密紧致,轻巧平整。《茶具图赞》中将茶罗称为“罗枢密”,“枢密”是宋时掌握军事的官职,这个命名足以见得茶罗在点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候汤是等待煮茶水开的一个过程,但也是最考验功夫的一个过程,汤水未烧开,则茶沫多浮于表面,汤水烧的过熟,则茶沫沉底。煮水候汤时要用到汤瓶,汤瓶的材质以黄金为最佳,也兼有银、铁等制成的。苏轼有诗“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这里提到的汤瓶的材质就是以银制成的。
《茶具图赞》中将汤瓶称作“汤提点”,汤,热水的意思,“提点”,提举点检之意。宋代设各路提点刑狱公事和提点开封府界公事,分别掌各地及京城的司法和刑狱,用“汤提点”称呼汤瓶,有提瓶点茶的意思。
熁盏是需要将茶盏烤热的重要过程。点茶,是将用茶罗过筛后的茶沫,注汤后,来回击沸的过程。点茶要用到的茶具主要有茶匙、茶筅、茶盏、茶托和茶巾。
茶匙(图6)的目的是击拂茶汤,使茶沫在茶汤表面浮起。蔡襄在《茶录》中认为茶匙要重,在注汤击拂之时更能发挥力量。
茶筅多用于搅动茶汤,由老竹制成。《茶具图赞》中将茶筅称为“竺副帅”,“竺”与竹谐音。即茶筅的材质由竹制成。茶筅击拂之时可起到梳理的作用,故称之为“副帅”。
宋代的茶盏主要以五种颜色为主: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因为斗茶要以茶盏中浮起的白色泡沫判断胜负,用黑釉茶盏便于观察茶盏中的变化,故时人多喜黑釉茶盏。其中“兔毫盏”受到人民的极力吹捧,《大观茶论》中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玉毫即兔毫。
盏托是与茶盏相配套的,有一定的持握方式,用盏托托茶可以避免烫手,还可保持姿态的优雅。
茶巾,是清洁和装饰所用的茶具,茶巾最优质的是“锦”,此外,还有“绮”、“纱”、“罗”等。《茶具图赞》中将茶巾称为“司职方”,“司”与“丝”谐音,即茶巾的材料,“职方”是掌握地图的官名。
综上,宋元时期因点茶的出现,使得品茶成为一项更为精致的社会活动,进而茶具的要求也更为雅致,民间斗茶的流行甚广,这亦促进了茶具多样化和精致化的发展,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也进一步影响斗茶的最终结果。故,宋人对茶具也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
竹床纸帐清如水一枕松风听煮茶——宋代茶具发展产生的原因
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入仕名额的增加,这些都促进了宋代文人的地位提高。宋代文人好饮茶,文人聚在一起也多斗茶,诗词歌赋中对饮茶的茶具的描写也不胜枚举,茶具日渐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的饮茶方式,也影响其对茶具的使用,进而影响着茶具的制造和生产。
宋代的斗茶现象十分普遍,宋人刘松年所绘制的《茗园赌市图》将宋朝的斗茶的景象描摹的淋漓尽致,这亦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反映。随着斗茶的兴起,斗茶所用的器具必然要不断更新变化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这首诗描写了林下雄豪斗茶时的情景。诗中提到的“首山铜”、“黄金碾”、“紫玉瓯”这些都对茶具的材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点茶、焚香、插花、插画被称为宋代的四件雅事。在点茶方面,宋代文人对雅致的茶具也有着较高的追求,主要表现在茶具的釉色和对其的点缀上。就釉色而言,白瓷晶莹透亮,青瓷温雅含蓄,黑瓷古朴纯真。就宋代茶具的装饰风儿尔雅,或以不同的釉色对其点缀,或以线条等进行勾勒,自然且纯净。
孔子曾说“君子比德于玉”,宋代文人也将这一思想加一继承,丁谓的诗《咏茶》中的“烹新玉乳凝”一句,将茶汤称为“玉乳”,宋代文人的崇玉思想也对茶具产生了影响。宋代的瓷器的釉色多仿玉器,青白瓷、青瓷茶具的出土,便是宋代文人慕玉思想对茶具影响的重要体现。
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日夜有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极尽描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茶肆、茶担以及街头提壶卖茶者的出现,茶叶经济的的流行,也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西晋永嘉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东移南迁,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进一步东移南迁。靖康之难,战火遍布中原,都城南移,加之长江流域天然的气候水源等有利因素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同时伴随着政治中心和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北方的工匠也将茶具制作技术带到了南方,与南方原有的工艺发展融合,为茶具的制造带来了又一次的革新。
宋代煤矿资源丰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冶矿技术的发展,根据《文献通考》的记载从北宋初年至北宋神宗时期金、银等矿物的开采数量渐增,矿物的开采冶炼推动了宋代多样化茶具的出现。
宋代实行差雇制的募匠方式,官府需要按照市场的价钱给予匠人相应的工钱,宋代不再无偿征调工匠服役,这提高了工匠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工匠人数的提升,在做工上也更为精细,这样推动了宋代茶具工艺的发展。
宋代盛行佛教和道教,佛教、道教均以茶作为其重要的供奉之品,僧人、道士也以茶修行,茶具在其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佛教思想促进了茶具装饰花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道教思想也促使茶具风格转向更为清逸自然。
宋代市民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饮食精致化奢侈化的发展,宋人尤其是贵族阶层的饮食极为奢华,这在饮茶方面上也做了一定的要求,茶具也多崇尚奢靡,在材质、外观、造型等方面多有考究。
杯底有风云日月茶中现乾坤世界——宋代茶具对茶文化的传播的影响
宋代的茶具在元代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元代的社会状况整体上较不稳定,致使元代并未出现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的饮茶方法和茶具,多保持着宋代的特色。但宋代茶具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对茶的喜爱,元朝社会的民族大融合,在宋代原有茶具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些民族性和多样性,这也增加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茶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变化,茶具的发展变化也反作用于茶文化的传播。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繁荣,两宋之时,我国的茶叶茶具等传入到南亚诸国。南宋时,西欧等地区的商人多来中国贸易,这些商人对中国精美的茶文化表现出了浓郁的兴趣。
中日之间也通过茶这一桥梁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关系,日本僧人南浦昭明曾在径山寺拜师,将径山寺的饮茶习俗等都带回日本,并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来华留学,回国后在日本栽种茶树,将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和发展。
对于中原民族来说,茶叶也许只算是生活的调剂品,但是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说,它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茶,曾以中国的名义被世界认知,如今,茶带着中国的味道,带着世界的味道,流转在世界当中。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发展中,茶具乃至茶文化都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茶叶的起点,中国将茶叶送到了世界,国有界,茶无界,有界与无界间,沁满全世界都喜闻乐见的独属于茶的独特的口感,这里面蕴含的是属于中国的味道。
结语
宋代点茶这一雅事的出现,也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变化,这背后与当时文化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人地位的提高,士人思想的活跃,商品经济的发展,冶矿业的推进等多种因素均对茶具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茶具的出现影响着茶文化的继续传播,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茶水于沸腾间显现其浓郁的茶香,建盏紫窑于斑驳处显示其特有的文化。茶道万里,海上丝路,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
参考文献:
《茶经》
《大观茶论》
《茶录》
《茶具图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