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这世上什么东西有最高级的美感,那一定是中国传统的诗、书、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国的诗书画,不需要太多的学识和文化来辨别和评判,仅仅是欣赏,它就能立即唤起人们纯粹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朦胧意境。
虽说不清道不明,但却能感受到这个艺术作品带给人的心灵共识。
就像好的唐诗宋词,有时并不需要逐句逐字去理解诗中要义。
但凡是生活在中国的国人,稍微受过点教育,识得汉字,看到一首诗,往往会立即在脑海中出现一种朦胧的意象和感受。
虽说不清诗人表达的具体意思,但对诗词的整体氛围和感觉的表达往往能一语中的,这就是意境。
例如下面这首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一看到整首诗,脑海中就出现一幅空寂感中带着一丝暖意的空山景象。这就是汉字营造的神奇意境。
中国画也一样,画的技法,色彩,构图等等,往往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整体所营造出的意境。
这就是和西方绘画非常不同的地方。
西方的艺术,倾向于制造光影的幻觉。很多时候,它希望通过对光和影的描绘,来制造出一种虚拟的3D空间,使画看起来更接近真实。
《圣马太蒙召》
而中国的绘画,更倾向神韵,整体氛围和意境的表达。
明·周臣《春山游骑图》
这种意境的表达,超出了艺术作品单纯对视觉的冲击,而更像一部电影、一本书那样,能够感染欣赏者的心境和思想。
这种感染,能够延续几千年,上万年。
无论社会,文化,审美,习惯发生多大改变,我们今天看到古人的画,依然会痴迷。
这就是一种能穿越时空的,非常高级的美。
而这种美,通常有一些特性,我们可以从几幅国画来看看。
极简,让美更突出,更隽永
宋·赵佶《听琴图》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
它是宋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院体画。
画中描绘了四个人物:两个听琴的官僚,一个随侍的童子和一个穿着道袍的抚琴人。整幅图表现的就是一个听琴弹琴的场景。
仔细找一下画中的物象,你会发现,非常简单。
一桌,一琴,一案,一香炉,一瓶花,几株竹子,一棵松树以及上面的一些花枝。
但是就这样一幅布局极其简单的图,却表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
画中听琴人的胡须,有微微飘动之感。
画中的松竹也有一种被微风吹动的飘逸之感。最妙的是香炉里的烟,也正在袅袅升起。
听琴的人,神情雅俊。一人抬头,若有所思,一人低头,细细品味。连身边的小童子也是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
整幅画里的松树,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它挺拔又稳健地在抚琴人的身后,定下了一种很高雅的基调。因为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都爱松,竹,梅,因其代表着高雅,高洁,不俗。
整个画面非常简单,干净。除了自然景物和人以外,我们能看到的物品,只有案几和香炉,琴桌和古琴,以及画面最近处的那几只插在鼎中的花束。
宋代文人雅事中的焚香,抚琴,插花,都在这一幅画中得到了体现。
整幅画以极简的布局,使得重点突出,整体氛围看起来非常的古雅,生动。
画的顶端还有一首蔡京的题诗:
吟徽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琴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诗书画一结合,诗中有画面,画中带诗意。
琴声,松声,风声融为一体,弹琴的人弹得专注沉浸,听琴的人听得迷醉动情。
连我们画外之人,仿佛也能感觉到抚琴者的高超琴艺,听到幽远的七弦之音。
静态的画面,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这种极简的布局,让人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抚琴人和听琴人所营造的氛围中,似乎也跟着在听一曲无声的的琴曲。
极简,就是让减法变成加法。越是简单,越是具有延展性。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经》
越是简单的东西,才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目之所及,都是花里胡哨的色彩和景物,眼花缭乱会阻碍人的沉浸感和共情感。
正如很多商店的陈设和家居设计一样,越是繁复,越显杂乱;越是简约,越显高级。
当然,人生也一样。有时候做做减法,人生或许能焕发不一样的生机。
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芦汀密雪图》
北宋·梁师闽《芦汀密雪图》
《芦汀密雪图》,描绘的是密雪覆盖着沙清丘岸的芦塘小景。这是一幅小景山水。
它不像其他北宋画作一样,是很气势恢宏的全景式山水,而是把近景部分加以刻画,赏画人能够近距离去看到这些景物。一眼看去,会觉得这样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一种非常疏淡,空旷又清幽的感觉。
我们赏古代的画和书法,是从右到左打开。右为卷首。
一入画首先看到一半的汀渚,上面有一些树石。
但是赏画继续,离下一个汀渚之间,有一个大段的留白。留白中除了两只水鸟,空无一物。
再往卷后欣赏,才有了下一个汀渚和中景的竹子,远景的芦苇,俯卧的大雁,戏水的鸳鸯。
在寂静沉闷的冬日景观当中,加入了一些比较有活力的元素。
整体的氛围给人一种冬日里沉闷平淡,萧索空旷的感觉。
但是细细品来,又觉得画中蕴藏着一种宁静中的生机。例如有觅食的水鸟,戏水的鸳鸯,岸边的芦苇等等,都给冬日的萧索带来一丝活力和生机。
然而最绝妙的表达方式,是留白,大面积的留白。
画面上大面积的留白,代表着冬日的湖面。
这种方式,是中国画常用的表达手法。很多的中国绘画,把河流,天空或者雪景的部分,以这种留白的形式凸显出来。
通过留白,在湖上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感觉。这种空旷,让人能非常迅速的捕捉到冬日景象中的萧索感。
明·文徵明
留白,让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往往能使得画中意境更为深远,气韵更加灵动。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明清·八大山人《游鱼图》
留白的艺术,可以扩展到每一个领域。
例如书法,文学,音乐,设计,摄影,影视等等。有时候,留有大片的空间,能给人无止境的想象。
空纳万境。凡事满则溢。空一些,留一些白,才能装进万事万物。
所以真正高级的美,是简约,是留白,是隐约。
是酒微醺,花半开。
美学如是,心灵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