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麟的静听松风图 [复制链接]

1#

马麟,南宋名画家马远之子,宁宗和理宗时期的画院祗候。现在我们看到马麟传世的两幅重要作品,都有宁宗皇后杨氏和理宗赵昀的题字和题诗。可见他是一位很得皇帝看重的宫廷画家。

《静听松风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的山水画。纵.6厘米,横.3厘米。画上有理宗亲笔题的“静听松风”四字,题字下钤有“丙午”篆书阳文印,“丙午”是理宗淳祐六年(),估计这幅作品作于此时,或者至少不会晚于这个时期。画的左下角款“臣马麟画”,看来是一幅供御的作品。

一般来说,山水画中的人物,多作为景物的点缀,此图却不同,画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围绕画中隐者静听松风这一主题命意的。倚立在山石间和偃仰在水边的两棵苍劲的巨松,构成了画面上的主体景物,远山的倩影和近处溪边的潺潺流水,更显得山谷的空旷和幽邃。尤其对松下的隐者,画家作了着意的描写:隐者头戴纱巾,细目长须,袒露着胸襟,曲膝倚松而坐,表现出一种恬静潇洒的仪容。他正在侧耳凝神地倾听着从松荫间传来的阵阵风声,似乎已为这大自然播送出的美妙声韵所陶醉。这里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里的两句话:“抚孤松而盘桓”,“临清流而赋诗”,这幅画反映的正是这种归隐者流连山水的乐趣。

这幅画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作者在画中表现出一种格韵高绝的音乐之美。古代的文人画家,常常把梅、兰、竹看作是花中的“至清”之物,把松柏看作是木中之“幽韵气清”者。于是风竹琅之韵、松风清越之声和高山流水之音,都被视为天籁之声的清音绝响。它们一旦入诗入画,便赋予有声的诗歌和无声的绘画以音乐美的韵味。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然而,绘画与诗歌的艺术功能和表现手段都是不同的。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它必须将音响转化为形象,才能诉诸人们的视觉而被感知。马麟的《静听松风图》,正是通过对松枝摇曳摆动和流水迁回荡漾的具体描写,来表现松风流水的情韵。试看此画,就在笔墨的渲染和线条的变化之中,一种看似无声却有声的音响效果产生了:人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真的听到了松风之嘹亮和流水之铿锵。

绘画的音乐之美,还因为表现对象和环境的不同而大小不一样。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描写的是北方深山大壑中,松涛澎湃,悬瀑飞泄,万谷轰鸣的宏伟景象,它所发出的音响,是一种如叩洪钟、如伐雷鼓的雄浑旋律,即庄子所说的“飘风大和”之音。而《静听松风图》描绘的是江南明山秀谷中的松风轻吟,流水低唱的清幽境界,它所发出的音响,是一种如吹箫管,如奏幽琴的清冷的旋律,即庄子所谓的“泠风小和”之音。前者表现的是一种社美,后者表现的却是一种优美。这种优美的清泠之音,很能发人遐想,启人幽思。看着这幅画,我何以乎能够直接感知到隐者恬淡自适的心声和他遗世高蹈的逸趣。

李唐《万壑松风图》

此外,这幅画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动写静,寓静于动,利用动静的对比和反衬,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中“静听”二字的立意。画中的松树草木因风而动,更加衬托出山石虚谷的静穆,山石虚谷的静穆,更显示出松风流水的声韵在空谷中的回响。水边横卧屈伸、飞腾欲起的老松和侍童被风声惊动、抬头仰目而望的燥动情绪,又和隐者的不为外物所动、凝神观照的精神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更突出地渲染刻画了静听者的高旷清逸、悠然自得的外貌形象与内心世界。

从以上对马麟的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麟在绘画创作上的艺术造诣很深。有些宋、元人对马麟的评价并不很高。宋末元初的庄肃,说马麟的画,“不逮父。叔,远爱其子,多于已画上题作马麟,盖欲其子得誉故也”(《画继补遗》)。诚然,马远为了使其子的画艺扬名,把自己的画题作马麟的作品,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是,以此贬低马麟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显然是不公平的。从《静听松风图》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马麟的画风虽是世承家学,但他并不因袭守旧,而是有自己创造的比如这幅画的取景布局,虽然有其父简洁清疏的特点,但在简洁中,却又有严谨细密的一面;再如,在画山石、松树的用笔用墨上,也很苍劲恣纵,但却更多地带有温藉秀润的一面;特别是画中人物的面容和衣纹线条的用笔,圆劲秀逸。这和马远的《踏歌图》及其他作品中画人物的用笔简拔,很不一样。由此可见,马麟的绘画艺术不单是世承家学,也旁学他家,并能变其父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值得后世借鉴。

梁济海

马远《踏歌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